让预习不再是学生的负担

让预习不再是学生的负担

ID:31500376

大小:10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2

让预习不再是学生的负担_第1页
让预习不再是学生的负担_第2页
让预习不再是学生的负担_第3页
让预习不再是学生的负担_第4页
让预习不再是学生的负担_第5页
资源描述:

《让预习不再是学生的负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预习不再是学生的负担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学习也是如此。每一篇课文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如果课前学生没有先行预习,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必然会由于对课文生疏而四处“碰壁”,从而影响学习新知的积极性。预习过了,对于学新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实教学中,我们的预习却不尽如人意:清晨,老师布置作业:今天,请大家把第7课预习好。学生只把书读一遍,生字读两遍,就算了。以上现状告诉我们:预习不是简单的一句话,不是我们安排下去,就会有满意的收获。  一、明确预习什么  课前预习

2、,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让学生知道预习什么。语文的学习,无外乎“字、词、句、段、篇”,围绕这5个字,简单地梳理一下预习内容:  字:生字的音节、字形、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  词:新词、近义词、反义词、四字词语的词义。  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重点句子的理解、中心句、过渡句。  段:文章是什么结构,按什么顺序写的。7  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训练点,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上预习内容,看似有些繁琐,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教学课时,

3、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字、词、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顺序,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第一课时);第二部分:对于文章的句子理解,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第三部分:文章的写作训练点(第三课时)。这么多的内容,要学生一次完成,那是不可能的,效果也不好。我们可以根据学情,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分三次让学生预习好,可作这样的安排:例如,今天在讲第6课生字词的时候,就可以安排预习第7课的生字词;当理解第6课课文时,就安排预习第7课的课文理解,依此类推,就是提前一篇课文分三次预习。这样,预习有了步骤,有了梯度,分散了学习任务,学习就

4、会变得更加轻松。  二、领悟预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这个“必须切实”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是简易、实用、有效的方法。以下是中高年级一篇课文的预习步骤及方法。  第一课时的预习:  1.7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在预习一篇课文之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在小学生标画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这种认识,对于今后的读写会有较好的影响,使学生知道自己今后写作也可以这样安排

5、段落。然后朗读课文,第一遍读是有声朗读,学生要一字不落地响亮地读出来,并在读的过程中,将不认识的字,用问号标示出来。  2.再读课文。(1)画生字词――学生在完成第一次读文后,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会认”的生字词,在课文中用“O”画出,四字词语用()标出。(2)标拼音:借助工具书将原来画上了问号的字(不认识的字)标上拼音。(3)用波浪线“”画出妙词佳句。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些妙词佳句往往会使他(她)们“一见钟情”,这种词句作用不可低估,有些词句可能对学生的思想有触动,能给以启迪;有的遣词造句恰到好处给人以美感;有的是可以帮助学生

6、自己正确、快速地理解课文等。这样要求,会集中学生读书的注意力,学生在读书时,也会格外注意妙词佳句,随时标画出来,养成积累的习惯。(4)再读课文第二遍,这一遍读,仍然要求学生是有声朗读,关注标出的词语,并能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第三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在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第三遍,理清文章的脉络,是什么结构,用什么写作顺序,然后,再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如果是离我们年代久远的文章,还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4.预习生字。如何有效地预习生字,常用的方法是这样的:

7、注音、组词、红笔描摹易错笔画、写出形近字或同音字、多音字。摘抄积累四字词语。  第二课时的预习:7  众所周知,真正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应该是对课文的深入了解。我们的课堂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教师在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在下面无动于衷;有时候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等待着同学们的妙语连珠,可教室里却鸦雀无声;还有更为奇怪的现象,对于课文的理解,所有学生的答案如出一辙,都是来自于参考书。很明显,同学们不会自己理解课文,不知道如何品词析句,不懂得如何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在第二课时预习理解句子时,重在先教会学生理解句子的方法。

8、  1.总结归纳,教给方法。  (1)对比词语。例如,《老人与海鸥》一文中,“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对于这个句子的理解,学生可以运用对比词语的方法,“扑”与“飞”字对比,从而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