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之美”的上层境界

论“美术之美”的上层境界

ID:31517167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论“美术之美”的上层境界_第1页
论“美术之美”的上层境界_第2页
论“美术之美”的上层境界_第3页
论“美术之美”的上层境界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美术之美”的上层境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美术之美”的上层境界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美无处不在。一幅好的美术作品其最大价值在于,不仅发现和展示了美,而且通过对美的诠释和传递,实现了她的社会功能――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也是美术之美的上层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应用于美术领域,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遵循。特别是泥沙俱下、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中,浮躁和投机的急功近利像苍蝇一样盘旋于当代艺术的各个角落,形成了庸俗文化、流行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美术作品的创作者,还是从事美术教育教学的工作者,乃至作品的鉴赏者,

2、都应该深度发掘美术作品的时代内涵,让美术之美真正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  美是一种阳光,能够照亮整个世界,也能照亮人的心灵。4  揭露黑暗与赞美光明是美术作品两大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但凡有价值的,无论哪类题材,都为我们呈现出美术之美。这种美,除了造型艺术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更重要的是作品背后折射出的对光明、对正义、对温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比如,1937年西班牙格尔尼卡小镇被德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后,著名画家毕家索创作了壁画《格尔尼卡》。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

3、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通篇都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维护世界和平的文化符号之一。除此之外,乔托的《犹大之吻》、雷阿诺的《伏尔加河纤夫》、黄新波的《卖血后》等等,都是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力作。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于作品的艺术表象,而是要通过深入的内涵分析,让学生感知到什么是光明、光明是如何地来之不易、应该怎么样守住光明。总之,好作品应该是阳光、健康、向上的,美术之美的终极价值就在于带领人类走出黑暗、走向温暖、走向光明。就正如贝多芬《第9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要表达的――就是这样一个

4、没有歧视,没有偏见,远离苦难的、人类大同的欢乐境界。  美是一种操守,能够弘扬时代主旋律,也能塑造人的灵魂。  操守是人类进步的精神源泉。个人失去了操守,精神世界就会坍塌;人类失去了操守,社会就会陷入混沌。艺术作品的最大功效,就是要通过对“真善美”的传递,让我们知道什么应该坚守、什么应该放弃、什么应该抵制。从中外美术发展史来看,一些不朽的作品,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比如,郑板桥以擅画兰竹著称,他笔下的兰竹清劲秀逸、潇爽洒脱、妙趣横生。透过这些作品,以及他的题画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可以看到被称为“社会良心”的古代士人关

5、怀国家、救济苍生的品格。这种品格,就是古代士人独持的操守,故有现代评论家谓之“板桥魂”。以外,有的作品或宣扬为国尽忠,如李唐的《高逸图》;或主张洁身自好,如王冕的《墨梅图》;或倾心安贫乐道,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或倡导孝顺父母,4如云岗石窟中的《国王出行误射炎子》;或歌颂无私奉献,如敦煌壁画中的《舍身饲虎图》……凡此种种,无不展现出一个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古人难能可贵的操守,正是这样的力量和操守,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作品,也为我们呈现出一种强大的道德之美、精神之美、境界之美和灵魂之美。当今时代,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发生裂变、价值追求趋于多元,特别是各种非主

6、流文化充斥市场,年轻一代更是容易走入误区。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一方面要深度发掘古今中外不朽名作的道德内涵,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呼唤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改造人、塑造人、凝聚人的美术作品。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中讲到,“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美术作品实现了这样的功效,其美也就达到了上层境界。  美是一种力量,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也能促进人的成长。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就是

7、时代的鼓手、冲锋的号角、向上的基石、进步的阶梯。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和合二仙》,寓意家庭和睦、婚姻美满、生活吉祥如意,却是徐悲鸿在父亲病逝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不仅表达了他对父亲的孝心,也说明他对未来生活依然充满无限美好的向往。即便是现在,当我们看到“和合二仙”4那两个蓬头笑面,充满喜气的小孩时,心情也会随之豁然开朗。此外,梵高的《向日葵》、罗中立的《父亲》、潘鹤的《艰苦岁月》、杨之光的《矿山新兵》、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等,都展现出积极向上的力量,表达了对生命、对生活、对事业的热爱和向往。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发掘这些作品包含的正能量,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