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ID:3152028

大小:3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1-20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_第1页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_第2页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_第3页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_第4页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什么是美育?“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并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1]学校中的美育是形成年轻一代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词杰作。诗灌溉了伟大的民族,抒写了辉煌的历史。热爱诗词,阅读诗词,使千百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

2、就收录了近30首古诗,这些古诗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小学生爱读爱背。优美的诗词、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实施美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应当充分发掘它们内在蕴藏的美,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心灵的共鸣,使学生理解古诗优美的意境,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水平和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古诗教育中进行美育的理论前提  美育的内容,不同于政治的演绎、归纳,也不同于逻辑的推理、判断,它总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

3、感,因此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的美的特点。古诗是文学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涌泉一般的激情浇灌而成的,那些脍灸人口的佳句名诗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  ㈠绘画美。绘画美是古诗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诗人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人往往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具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的感受来言志抒情,结果往往是诗中有画。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紫烟”、“瀑布”、“银河”,具有色彩美,“挂前川”、“飞流”

4、、“直下”、“落九天”具有线条美,两者构成了一幅雄伟壮美的庐山风景画。  再如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早春二月,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走近去想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2]诗人如丹青妙手,抓住

5、春雨如酥、草芽初露的特征,运用国画的渲染技法,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绘就了一幅色彩朦胧的“早春烟雨”图,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这些古诗都能使学生通过画面形象去获得美的享受。  ㈡意境美。古诗除了栩栩如生的形象,还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等。诗中浓郁的感情中往往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生活智慧在闪光,这就使诗歌中有隽永的意味。所以,在教古诗时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跳跃的感情连

6、缀起来,把省略的语气补充起来,这样才能领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为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能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那是因为作者所勾画的登高极目所见的壮阔景象,使人产生了胸臆顿开的意境,使他们明白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去攀登更高的境界这一道理,其意远在诗外。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对挚友离分时的描述,是为抒发人与人之间本该存在的那些无限深厚的情谊,其意含蓄,耐人寻味。  ㈢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

7、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人极尽夸张之能,以“高百尺”、近可手“摘星辰”来形容楼之高。又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写出了楼高、夜静、萧杀的星夜。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赞美了柔弱的小草却具有非凡的旺盛的生命力。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受。  ㈣音乐美。诗原用于吟唱,它合

8、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使诗歌流溢着音乐的旋律。许多诗只要读一读,就美得使人流连忘返,神情激荡。很典型的例子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本无所谓音律,但“无边”与“萧萧”组合在一起飒飒有声,如泣如诉,加上奔腾澎湃的江水咆哮不停,背景音乐与主旋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