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系统食品监管调研

工商系统食品监管调研

ID:31539175

大小:50.6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3

工商系统食品监管调研_第1页
工商系统食品监管调研_第2页
工商系统食品监管调研_第3页
工商系统食品监管调研_第4页
工商系统食品监管调研_第5页
资源描述:

《工商系统食品监管调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工商系统食品监管调研一、食品质量监管中面临的技术瓶颈的主要表现(一)对食品标准不熟悉。当前食品安全标准的复杂性抑制了基层执法人员对标准的学习和掌握。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标准多。目前我国已发布涉及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1800余项,食品行业标准2900余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634项。国家标准委计划到“十一五”末,把我国食品标准的标龄由现在的平均12年降低到4.5年,制修订周期控制在2年之内。标准的更新换代加速,使基层执法人员在食品标准方面的知识更新压力加大。二是标准乱。食品标准分散于质监、卫生、农业等多个部门,多种标准在市场上形成冲突,由于制定标准工作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有些修订不

2、及时,在实施中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是食品安全标准有交叉、重复,又有空白。如酸牛乳的国家标准(GB2746-1999)规定,在酸牛乳中可添加防腐剂苯甲酸钠,但在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GB2760-1996)中规定的苯甲酸钠的使用范围没有酸牛乳,这就让企业、执法者在执行过程中无所适从。三是标准不配套。不仅表现在标准个体之间,更表现在从生产到流通的过程中,据商务部有关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食品质量标准近3000个,而与流通有关的标准仅有100余个,相对于生产与加工标准来说,数量差距很大。在流通相关标准不足的情况下,即使食品生产质量合格,也难保不在流通环节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二)“QS”标志监管不到位。基

3、层执法人员由于对“QS”认证食品具体产品的审查细则、更新修订熟悉程度不够,在执法过程中出现执法越位、不到位等问题。一是检查范围扩大化。执法人员将未纳入“QS”认证范围的食品品种进行查扣。如根据XX含茶制品和代用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保健茶却还没有纳入发证范围,而目前基层执法人员在查扣茶类产品的同时往往忽视这点。二是审查细则不掌握。不断修订的“QS”认证食品审查细则使执法人员很难全部掌握清楚。在47个有审查细则的申证单元中,有20个重新进行了修订。在发布的无证查处日期后又进行修订的申证单元有17个,而且大部分都增加了认证范围。如XX年修订的食用植物油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规定,芝麻油不在发证范围之内

4、,XX年新版的审查细则又把芝麻油包括进去了。这些问题使我们工商基层执法人员感到非常被动。(三)食品外观检查专业方法不足。外观检查主要针对感官、标签、包装质量、印刷质量等进行。多年来,工商执法人员在这方面曾经积累下很多的经验做法。但随着造假手段不断高科技化,近几年我们在食品外观检查手段方法上越来越匮乏,形成了不重视外观检查方法,认为外观检查方法没有技术含量、检查方法越发简单的局面。实际上食品外观检查是我们的基本功,是与抽样检测同等重要的技术手段,而且具有方便、实用等优点。忽视传统的外观检查方法和经验是错误的,我们真正缺乏的是面对新产品、新造假手段应具备的更加专业的检查知识和经验。(四)快速检测箱

5、利用有限。目前基层工商分局基本都配备了食品快速检测箱,但实际利用效果还很不理想。一是检测项目有限。快速检测箱所能检查的对象仅限于与消费者日常生活相关的肉菜等食品,同时,对有限的食品进行的检查中,其检查项目也是有明显限制的,这种有限的检查范围与工商部门肩负的整个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明显不相匹配。而根据国务院部门职能分工的调整,正规检测机构分属质监、卫生、农业、检验检疫等不同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唯一没有检测机构的执法部门,流通领域的食品质量的检测亟待解决。二是利用不足。有的单位没有把检测试剂置于保鲜柜0°-4°C保存,放在常温状态已经失效。有的检测箱处于闲置状态,一年也用不上几回。同时食

6、品检查箱的检测试剂有效期一般为两年,每种试剂使用次数最少的有25次,一般可使用50-100次,更新试剂费用一般为一两千元,有的分局试剂还没怎么利用就已过期,资源浪费严重。二、形成技术瓶颈的成因分析形成以上技术瓶颈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法律法规的问题,也有职能分工上的问题,主要的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流通领域食品监管方向不明朗。我们工商有人员多、监管力量大的优势,但同时存在监管工作技术含量低的劣势。是继续发挥我们的优势,在浅层面上监管,还是弥补我们的缺点,向技术、标准说话。这个监管大方向的问题不确定、犹豫不决,我们很多的后续工作就会盲目发展。(二)基层工商的监管重心发生偏移。目前基层工商分局把

7、食品监管的主要力量放在建立长效机制和应付检查上。忙于督导经营者建立台账,索证索票,疲于应付检查流于形式,最急需管理的食品质量反而缺乏精力去监管。(三)部门之间的技术壁垒尚未打破。质检、卫生、商务与工商在食品安全管辖上竞争多年。特别是农业、质检、卫生有制定标准权,许多标准上的制定、技术上的规范、行业上的管理等信息资源也不能有效共享,无形之中的壁垒阻碍了工商部门在食品质量监管上的有效突破。三、克服技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