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系统中上行协同技术研究

lte系统中上行协同技术研究

ID:31631374

大小:57.3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6

lte系统中上行协同技术研究_第1页
lte系统中上行协同技术研究_第2页
lte系统中上行协同技术研究_第3页
lte系统中上行协同技术研究_第4页
lte系统中上行协同技术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lte系统中上行协同技术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LTE系统中上行协同技术研究赖旭贤珠海银邮光电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摘要: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LTE的技术背景及其主要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LTE系统中上行协同技术进行论述。期望通过木文的研究能够对边缘用户上行吞吐量的提升有所帮助。关键词:LTE;上行;协同技术1LTE的技术背景及其主要目标1.1LTE技术背景随着3G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移动通信的功能得到了拓展,使得联网游戏、上网冲浪、远程办公等不再受地点和环境的限制。为了给用户带来更加优质的移动通信服务,必须运用LTE系统实现传输速率的大幅度提升。LTE由无线接口和无线网络结构部分构成,该技术以UTRA和UT

2、RAN为基础,在物理层上行传输釆用峰均比较低的单载波方案SC-FDMA(单载波)技术,下行传输采用OFDMA(正交频分多址)技术。LTE技术是对包扌舌核心网在内的全网演进,在网络结构方面要减少网络层次、降低数据传输时延和呼叫建立时间,既要提高吞吐量和频谱利用率,满足实时业务需求,乂要降低运营成木,提高全网运行效率。1.2LTE系统的主要目标1.2.1在20MHz的频谱带宽条件下,大幅度提高峰值速率,即下行峰值速率达到100Mbps,上行峰值速率达到SOMbpSo1.2.2降低传输时延,使用户单向延迟不超过5ms,控制平面从睡眠状态、驻留状态切换到激活

3、状态分别不得超过50ms、lOOmSo1.2.3提高用户吞吐量,使得上行平均用户吞吐量可以达到3GPPR6增强型上行链路的2倍以上,下行达到3GPPR6HSDPA(高速下行分组接入)的3倍以±;提升频谱效率,使得上行频谱效率可以达到3GPPR6增强型上行链路的2倍以上,下行频谱效率达到3GPPR6HSDPA的3倍以上。124扩大系统的覆盖范围,使其能够覆盖半径为100km的小区。同吋,满足2.5MHz、5MHz>15MHz、20MHz等多种宽带的配置需求,支持成对或非成对频谱分配。2LTE系统中上行协同技术2.1LTE上行协同前导序列在LTE系统当中

4、,上行协同前导序列主要是由一个复数序列组成,该序列可用包含CP(循环前缀)的SC-FDMA符号表示,由此可知,上行协同前导序列的接收以及前期处理与其它上行数据非常相似。CP则由有SC-FDMA符号的尾端Copy到前端组成,在SC-FDMA符号后,还包括一个GT(保护时间间隔),序列与GT共同构成了PRACH吋隙间隔。假定UE(用户设备)与eNodeB间存在一个由RTD(实吋动态码相位差分技术)和延迟扩展引起的吋间差时,因信号的延迟,eNodeB接收到的信号将不是UE发送出来的上行协同前导序列,而在CP的作用下,eNodeB将会接收到一个原上行协同前导

5、序列经循环右移之后的信号。在这一过程中,GT会为序列末端提供保护时间,可以防止延迟后的序列叠加到下一个SC-FDMA符号上,从而引起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问题。为了便于研究,下面以小区边缘的UE极端情况为例,在该前提下,UE的RTD值及吋延扩展值均为最大,其上行吋间与eNodeB的上行I]寸间的差为二者之和,想要确保序列在eNodeB接收端依然为原序列的循环右移信号,那么CP的长度应当满足:。为了避免CP对其它UE数据的干扰,GT的长度则应当满足:。此外,LTE系统的性质决定了序列的持续吋间。在LTE协议当中,对最人的小区覆盖半径及最人的时延扩展进行了明

6、确规定,分别为100km和16.67US,由此可知,小区覆盖率对值的选取具有一定影响,同时,还受上行协同前导系列造成开销的限制,即值越大,序列占用LTE系统上行物理资源就越多,开销也就越大。LTE协议给出了5种随机接入上行协同前导序列的格式,如表1所示。表1LTE±行协同前导序列格式表1中的每一种格式均为前导序列的持续时间及CP定义,而GT则可对剩余的时间进行使用。2.2LTE上行协同技术接收端结构由于LTE上行协同前导序列通过SC-FDMA方式进行发送,使得接收端的构成与其发送端截然相反,所以必须利用SC-FDMA信号获取发送端ZC序列的信息,协同

7、完成任务。在接收到UE端发送的序列后,先利用射频、A/D对序列进行处理,将其转换为串行基带复信号带入接收端基带系统,在进行序列去除、串并转换、载波选择、获取复序列频域值等一系列操作后,得到序列的功率吋延谱PDP,并进入PDP分析阶段。PDP中同步峰位置的变化可反映出序列的延迟状况,相对于ZC序列循环移位而言,PDP中同步峰的移位对应UE上行时间,即eNodeB的吋间延迟。在天线接收端较多的条件下,因天线之间的距离小于UE与eNodeB的距离,所以可认为每个天线接收端所接收到的噪声是互不干扰的,这样可以对计算出的PDP进行线性叠加,将其作为增加同步峰功

8、率的依据,提高系统运行性能。PDP同步峰的确定需要计算峰值门限,可选用以下方法:峰值门限二K?P,其中K为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