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ID:31649613

大小:56.7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6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_第1页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_第2页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_第3页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_第4页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青岛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山东,青岛,266022)【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内湿地、湖泊、水系逐步消失,导致部分大中城市“逢雨必涝”,“雨后即旱”,给民众生活带来极大影响。推进建设自然寄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实现雨水资源化管理和利用,实现城市更加宜居和可持续发展,已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亟需解决的问题。【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绿色海绵体;1.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牛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内湿地、湖泊、水系逐步消失,另外,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硬质铺

2、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排水体系和水文特征,由于降雨不能及时下渗,形成地表径流,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导致部分大中城市“逢雨必涝”,“雨后即旱”,给民众牛活带来极大影响。积极推进建设自然寄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实现雨水资源化管理和利用,实现城市更加宜居和可持续发展,己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亟需解决的问题。“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下垫面能有效地吸水、蓄水、渗水、浸水,需要时又可适当的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且能够抵御一定自然

3、灾害并适用环境变化。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研究上投入都不充足,再加上每个城市地理环境不相同,社会公众认知不同,增加了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的难度,但是建设“海绵城市”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解决我国大城市病的有效策略,因此国家在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决心是不容置疑的。2•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点2.1“绿色海绵体”相对稀缺在城市化进程中,部分地区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生态效益,填湖造地、侵占生态湿地,破环了原生态水系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绿色海绵体锐减。其次,导致城市海绵体不足的原因是在在市

4、政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硬化不透水性路面,导致径流系数过大,汇水吋间缩短,为城市内涝埋下了隐患。另外,流经城市的河道处于行洪的考虑,大多被硬化,被覆盖,沿河两岸可以净化城市环境和抵抗自然灾害的“绿色海绵体”逐步消失,这就自然降低了城市抵抗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好自然湖泊、湿地和水塘就是对绿色海绵体最好的保护和利用。2.2海绵城市建设政策不完善基于建设“海绵城市”的绿色理念,海绵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2014年建设部岀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但“海绵城市”建设不能仅靠拿来主义,还必须与当地

5、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的制定适合当地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国土资源、城乡建设、规划、水利、绿化、城市管理、防汛应急等多部门参与,因此需政府统一规划协调,出台完善的政策,以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和应用。同时,城市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在进行具体设计时应在施工图设计审查、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管理环节加强审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目标与指标落实。2.3社会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缺乏认识社会公众对”海绵城市“普遍缺乏认知,城市化建设的前期,人们只顾一味的追求建设速度,舒适性,而忽视了建成区与自然和谐共处。譬如,大面的水泥硬化路面、广场

6、的出现,使宝贵的雨水未经利用而付之东流,建设之初缺乏考虑如何将雨水资源无害化再利用。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趋利避害。让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去想象未来城市会象海绵一样兼收并取,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吋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2.4我国在海绵城市研究方面还比较落后“海绵城市”是对城市建设的新思考、新思路和新探讨,我国对它的研究起步较晚,缺乏一个系统的研究体系。另一方面,我国也缺乏相关专业人才,由于无法展开大规模科研活动

7、。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政府部门重视,多学科参与,结合大数据应用和地理信息技术,科学统筹,提前规划,稳步实施。3.海绵城市建设过的对策3.1统筹规划,科学建设“绿色海绵体”首先要做到低影响开发建设,尽可能的保留天然的湖泊、水塘、湿地以及树木植被,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其次,要大力推广透水性路面的建设,尤其是透水性人行道的建设。第三要增加绿化面积,有效增大雨水渗透的面积。总之,建设海绵城市关键要科学的建设和保护“绿色海绵体”,让其充分发挥涵养水资源

8、,增强城市防涝调洪能力。3.2完善相关法律规定,保证海绵城市顺利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已出台鼓励部分城市试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