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深层思考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深层思考

ID:31687654

大小:57.04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7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深层思考_第1页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深层思考_第2页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深层思考_第3页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深层思考_第4页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深层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深层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深层思考内容摘要: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我国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走向融合,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实现我国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受主要农产品安全的制约,完善政府配套土地流转制度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农村城镇建设的关键所在。关键词:农村城镇政府责任城市化长期实施的城乡二元化经济与社会政策导致了我国二元化的社会结构,而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在二元化的社会经济政策强化下,城乡差距日趋拉大。城乡融合与一体化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城市化是城乡融合与一体化的载体一一农村小城镇建设,

2、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我国城市化的重要角色。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镇)集中的聚集过程,而且是城市(镇)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和城市(镇)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及影响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迈向现代化不可逾越的进程和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50〜1980年,全国城市化率从11.2%,提高为%,30年间仅提高了8个百分点。此阶段,国家以工业化发展战略为核心。二是1981〜1998年,虽然“

3、城市化”并未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目标,但是制度的变迁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城市化进程的速度,1998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1998年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中国城市化进入了加速发展期。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化率快速提高,2000年我国城市化率为%,XX年城市化率已经达到%,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农村城镇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较快,但存在区域性差异。《XX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的统计资料显示:XX年末,全国共有建制镇17726个,集镇20686个。全国村镇总人口亿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亿人

4、,占村镇总人口的%。村镇非农业人口比重逐年提高,XX年比XX年提高了个百分点。同时,村镇其他方面也发展较快,XX年,村镇新建自来水厂821个,新增日供水能力万吨,新铺设供水管道长度万公里,建制镇、集镇用水普及率分别达%、%。交通、绿化等公共设施建设也取得较快进展,农(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从农村城镇建设与发展水平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发展较快,这点从我国XX和XX年全国百强镇的分布可以证实,XX年全国百强镇中,广东省有30个,上海、江苏和浙江分别为29、23、17个,其他省市区只有一个镇进入全国百强;XX年中,

5、广东、上海、江苏和浙江分别为28、21、23、20个。农村城镇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包括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一方面,农村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优化农民收入结构。从XX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民纯收入来源构成来看(见表1),农民纯收入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说明东部农民从事非家庭经营,即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比例较高。这主要得益于东部地区由于外资投入及当地民营和其他经济发展,这部分经济多集中于中小城镇。另外,东部地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分别是中、西部农民的和倍,其相对差异远远高于平均人均纯收

6、入,这更体现了农村城镇化地区差异的影响,城镇化导致关键性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及价格提升,包括土地、房地产等。城镇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民从这些要素所获得的收入会比较高、要素进行市场化交易的机会也比较多。另一方面,农村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消费结构。从表2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农民生活各项消费均高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交通通讯、文教及医疗保健方面则更体现出农民生活的现代化水平。我国农村城镇建设的制约因素我国农村城镇建设面临着农产品生产的安全保障制约。我国农业生产存在较大幅度的波动,这对于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威胁。图1是我国1

7、991—XX年粮食产量的波动示意图,图中显示1996—199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高位水平,2000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下滑势头一直持续到XX年。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较高水平的稳定性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而影响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耕地面积和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能力。而农村城镇建设对这两方面都产生负面影响,一是城市化会导致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二是城市化会导致非农就业机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就业,农业的整体生产经营能力下降。表3的数据能佐证这一趋势,1990——XX年期间,农民从

8、事农林牧渔业经营收入的比例从%下降到%,非农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无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还是我国的实践都证明了农村集体经营体制的效率低于家庭经营制。我国农业生产出现过几次波动,但不能归结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问题,而在于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不同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情况,国家政策变化是一方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