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归纳法在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应用

例谈归纳法在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应用

ID:31690387

大小:54.5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7

例谈归纳法在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应用_第1页
例谈归纳法在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应用_第2页
例谈归纳法在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应用_第3页
例谈归纳法在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应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例谈归纳法在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例谈归纳法在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应用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探究教学可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要实现以上目标,需要教者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其中归纳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关键词:初中化学;归纳法;探究教学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92-1归纳法又称归纳推理,它是从一般性较小的前提出发,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结论的推理。十九世纪英国逻辑学家穆勒对归纳法作了第一次系统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探索因果联系的归纳方法——穆勒五法,推动了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穆勒五法”即求同法、差异法、共变法、剩余法、求同求异法。现就前三种方法分别举例说明。一、用求同法实施基本概念的探究教学求同法,是通过考察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确定在各个场合先行情况中是否只有另外一个情况是共同的,如果是,那么这个共同情况与被研究的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用探究的方法获得基本概念可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加深理解。在探究什么是“化学变化”时,教师可先行呈现如“碳酸氢铁受热分解”、“石蜡燃烧”、“铁丝生锈”等实验,找出这些变化的共同之处一一产生了新物质,然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化学变化的定义;再如在探究''基本反应类型”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先行呈现若

3、干个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从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类别的角度去寻找共同之处,从而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初中化学中其他许多基本概念均可采用此法实施教学。二、用差异法实施有关“条件”的探究教学差异法,是通过考察被研究的现象出现和不出现的两个场合,确定在这两个场合中是否只有另外一个情况不同,如果是,那么这个不同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能够运用差异法的条件。初中化学中有关“条件”的探究有很多,如'‘催化剂的作用”探究、“燃烧的条件”探究、“探究铁生锈的条件”等等。“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教学可这样设计:用一组5个铁钉在五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发生锈蚀的实验。试

4、管①:铁钉所处的介质是酸、水、空气。试管②:铁钉所处的介质是氯化钠、水、空气。试管③:铁钉所处的介质是水、空气。试管④:铁钉所处的介质是水(迅速冷却的沸水中氧气极少)试管⑤:铁钉所处的介质是空气(生石灰是干燥剂,除去试管中的水)讨论:①④⑤对比有什么不同?①②③组均生锈,它们相同的有哪些?①②生锈速度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呢?在③中何处锈最多?实验结果:试管④没有生锈,而试管②中铁钉生锈的速度明显快于试管③。实验结论:通过该实验,介质与结果的比较,说明铁生锈的条件是:在水、氧气同时存在的环境中(即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并且酸与氯化钠等物质的存在能使铁在

5、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速度加快。在此教学设计中,氧气、水作为被考察的对象,在“是否生锈”的不同情况下实现二者之间的因果联系。其他类似探究也可参与同样的方法。三、用共变法实施探究教学共变法,是通过考察被研究现象发生变化的若干场合中,确定先行情况中是否只有一个情况发生相应变化,如果是,那么这个发生了相应变化的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该方法即通常所说的“控制变量法”,在教学中被普遍应用。如“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探究教学:设计三组实验1.食盐、蔗糖、消石灰各lg,分别放入5rnL水中,振荡,静置,观察;2•食用油分别滴入少量水和汽油中,振荡,观察;3.

6、3g硝酸钾加入5mL水中,(能、不能)完全溶解;若不能完全溶解,加热。引导学生归纳每一组都仅有一个因素不同,却产生了不同的现象,即可得到该因素和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在其他许多实验探究如“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等许多教学中此法被广泛应用。从上面实例可知,使用不同的归纳法,其所需条件及逻辑形式各不相同,但进行归纳的行为却基本相同,即都需要:(1)观察分析结果出现的若干场合,以获得结果变化的有关情况;(2)观察分析这些场合中的先行情况,以获得其中变化因素和不变因素。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需要向学生过多强调方法,只需要

7、将有关思维方法在不同的实例中加以渗透,从而达到课标所要求的“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方法目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