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诉法修改实施后检察机关刑事证据审查工作问题探究

刑诉法修改实施后检察机关刑事证据审查工作问题探究

ID:31693723

大小:58.33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7

刑诉法修改实施后检察机关刑事证据审查工作问题探究_第1页
刑诉法修改实施后检察机关刑事证据审查工作问题探究_第2页
刑诉法修改实施后检察机关刑事证据审查工作问题探究_第3页
刑诉法修改实施后检察机关刑事证据审查工作问题探究_第4页
刑诉法修改实施后检察机关刑事证据审查工作问题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刑诉法修改实施后检察机关刑事证据审查工作问题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刑诉法修改实施后检察机关刑事证据审查工作问题探究摘要:新修订刑事诉讼法中,对于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和司法制度均作出了重大改革和完善。其中关于刑事证据的范围、审查判断、非法证据排除等均从全新的高度重新作出规定。如何正确理解、适用新刑事诉讼法的法意和规定,对司法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关键词:刑事证据;审查判断;非法证据排除刑事证据贯穿于整个诉讼活动,是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是正确进行刑事诉讼活动的事实根据。每一个案件从立案、侦查、起诉到审判,在每一个诉讼阶段和程序过程中,都离不开对证据的运用和审查。新刑诉法扩大了证据的种类和范

2、围,并对证据证明力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正确理解、适用新刑事诉讼法的法意和规定,对司法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一、刑事证据审查的标准和方法(一)证据客观性的审查判断客观性是指所搜集到的证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非主观臆断的产物。学术界普遍认为客观性具有以下特点:1、证据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真正发生过的事实,或者将来必然要发生的事实,是不由任何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2、证据内容必须是客观的,是犯罪行为在客观世界中所留下的各种痕迹、特征。3、是司法人员依照自身的知识程度和主观意向提取、保全的。(二)证据关联性的审查判断证据的关联性在

3、英美法系中的理解是指,证据必须与案件的待证事实有关,能够证明案件的待证事实的属性。但我国刑诉法中并没有就证据关联性的属性和规则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在学术界和司法实践当中是基本采纳了英美法系的观点,规定与案件事实无关的事实或材料,不得作为证据使用。即,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要达到证明对象与证据的一一对应,认定刑事案件的各个要素均由相应的证据予以证明,而这个证据系统是由多个相互印证的证据构成的。若一份证据与刑事案件的某一部分事实具有内在联系,则可以认定该证据具有关联性。(三)证据合法性的审查判断证据合法性是指一份证据的形式、搜集该证据的主体、程

4、序、手段等必须符合一个国家的法律规定。证据合法性的审查判断可以在保证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的前提下,维护公民的人身、民主和财产权利,及时发现和纠正司法人员在侦查、起诉、审判过程中搜集、运用证据时的各种不法行为。证据的合法性是证据真实性的一个法律保障,如果没有合法性的审查,则不能保障证据的真实性。(四)比较分析对证据审查判断在对证据完成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审查后,司法人员就需要对一起刑事案件中所搜集到的所有证据进行一个综合的比较分析,通过对证据本身相互之间查对核实的情况,来判断和认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从而对案件作出结论。而认定标准应含

5、有以下内容:1、符合诉讼要求的用以定案的证据的规格是确实、充分的。这要求证据是真实而非虚假、明确而非模糊,应体现出证据的确定性和排他性。并且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是联系是完整而非部分,是必然而非偶然。证据是否充分,则主要看证据证明力是否充足。这种证明力取决于证据和案件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能够排除其他一切可能性,得出一个完全确定的结论,那么就可以说所搜集的证据是确实、充分的。2、根据证据证明力,对证据相互之间查对核实情况,对证据作出客观的判断和认定。对证据进行查对核实,是指对各个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联系进行考察,确定各个证据之间能否相

6、互补充、说明、印证,是否协调一致并排除其他可能性。而这种客观判断,就要求司法人员不能依靠个人的主观看法,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从证据材料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中得出结论,不能按照个人主观理解随心所欲得出结论。二、"疑罪从无”是证据审查判断的重要原则(一)我国的法律史上一直推行的诉讼制度即为"疑罪从有,罪及无辜。”连古代法律史上的巅峰之作《唐律》中都规定为:“诸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一直到1997年新刑法的确立以及刑事诉讼法的更改后,才实行“疑罪从无”。所谓“疑罪从无“,是指在刑事案件中,由于证据不充足,未有充分确定的

7、证据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那么就应认定犯罪嫌疑人无罪,“疑罪从无”有利于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避免权利的滥用,造成冤假错案。同时,也有利于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促使提高司法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办案效率。(二)“毒树之果”的理解运用。对于"毒树之果”,一般的原则是以排除为原则,以适用为例外。如通过刑讯逼供获得物证所在地点,而此物证是证明被告人作案的最可靠证据,那么,能否因为是刑讯逼供所得而不予适用该物证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处理意见,一是基于发现真实的需要,容忍其来源的不合法性,确认物证的证据能力;

8、二是基于程序正义的需要,鉴于其来源的不合法性而予以排除,不确认该物证的合法性。但出于平衡打击罪犯和保障人权价值取向,现代国家通常在两种意见中采取折中处理方式。《死刑案件审查证据规定》中第34条中规定"毒树之果”不得作为刑事证据使用,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