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3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ID:31700972

大小:59.3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7

3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_第1页
3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_第2页
3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_第3页
3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3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三章第三节6课时演练广场"经百战…场:3(口■!・::

2、一、选择题1.北魏农业生产口益活跃的主要原因是()A.均田制的推行B.吏治的改善C.人民负担的调整D.迁都洛阳解析:解答本题一是注意限定语“主要原因”,二是注意其他选项与题干的关系。答案:A2.“6世纪初,黄河屮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岀一倍……有水111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出的发展。”出现以上情况,主要得益于()①均田制的推行②俸禄制的实行③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④北魏时期犁

3、和牛耕的广泛使用⑤北魏时期新耕作技术的推广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解析:材料反映出6世纪初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可知,所列选项全部符合题意。答案:A3.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來,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耍反映了()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解析:B、C两项不符合史实,比较A、D两项,D项是A项的组成

4、部分之一。答案:A4.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寒下”。史料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B.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C.迁都洛阳是正确的D.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解析:材料中“百国千城”''商胡贩客”均表明了此时洛阳的“国际性”。答案:D5.下列因素中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北方民族融合.B.社会矛盾激化C.北方的分裂与统一D.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解析:注意题干中“互为因果关系”这一关键词。孝文帝改革是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结果,反过来,孝文帝改革中

5、推行的一些措施,又加速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B、C两项只是原因,D项只是结果。答案:A1.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屮我们得到的认识有()①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②改革要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③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④口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辨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可用排除法。改革的实质是不同阶层之间利益的调整,因而改革往往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答案:A2.下列关于北魏

6、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B.鲜卑贵族广占良出,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汉族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解析:D项应是描写汉族女子受到了鲜卑族文化的影响。A、B、C三项均是民族融合的表现。答案:D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解析:两场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

7、,但最主要的是促进社会制度的变化即政权的封建化。答案:B二、非选择题4.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魏书•成淹传》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魏书•习学记言序目》材料三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式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埔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列传

8、第七中》材料四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廿二史札记•魏孝文迁洛》请回答:(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來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屮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九“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上述材料以

9、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解析:第(1)问,先分析四则材料所属派别,然后回答其他举措。第(2)问,根据材料“国势之衰,实始于此”得出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对观点进行评价即可。答案:(1)赞成派:材料一、三。反对派:材料二、四。举措:颁行均田制、俸禄制,革除旧俗等。(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评价:该观点错误.,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