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语感能力的培养的有效途径

探讨语感能力的培养的有效途径

ID:31769397

大小:53.4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18

探讨语感能力的培养的有效途径_第1页
探讨语感能力的培养的有效途径_第2页
探讨语感能力的培养的有效途径_第3页
资源描述:

《探讨语感能力的培养的有效途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讨语感能力的培养的有效途径探讨语感能力的培养的有效途径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悟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它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终生拥有的,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一个人读、听的基本修养,也是衡量一个人读、听能力高低的标准。语感,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谈论它。从美学的角度谈,它是人们从读物和言语中获得美感的手段。人们可通过语感获得美感。从写作的角度谈,它是作者提高作品社会效果的技巧。作者要考虑如何使自己笔下的语言文字更容易让读者获得鲜明的语感。从修

2、辞学的角度谈,它是研究各种修辞法时常涉及的一个问题。有些修辞法,如“通感”,就与语感直接有关。从语言学或语言学中的语音学的角度谈,它也有其特定的内容。古往今来,有很多谈美学、文学、语言学、文章学、修辞学、创作学、戏剧学、语文教学等等的著述直接谈及或间接涉及这个问题。从现象看,语感是对语言的感觉,实质上它是心灵的感觉。语感敏锐者能感受语言之精妙,洞见语言之精髓,在听、读时,能迅速地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一、语感的产生语感产生于文章的语言文字和读者阅读它时的相互作

3、用中。首先是文章的语言文字要写的易于激发读者的语感。如同样是写春天的语言文字,如果这样写,“春天来了,气候发生了变化,树木在生长,风不像冬天的风那么大,那么冷”,就没有朱自清《春》里的那些语言文字能激发起读者的语感。其次,语感的产生,还有赖于有语言感觉能力的读者。文章里有易于激发读者语感的语言文字,但如果读者不是“知音者”,对这些语言文字“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语感还是不能被激发出来。要有较强的语言感觉能力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修养。一是要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叶圣陶说过:“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

4、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袅娜”一词,按词典作“柔软细长”解,缺乏语感,也难运用。但如果联系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体态、迎风婆娑摆动的杨柳枝、神话中仙子的飘带等,“袅娜”便有了具体、生动、真切的语感。文章里语言文字所反映的生活,人们不可能都有直接的生活体验,但间接的生活体验也能帮助增强语感。如有久离故乡初次返里的生活体验,读到《回延安》中“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的诗句时,也会产生语感。叶圣陶先生说:“必须在日常生活

5、中时常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生活体验是阅读时产生语感的基础,多直接或间接地观察、分析、体验生活,把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成为一个有丰富生活经验的人,才是提高语言的感受力的根本。二是要有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素养,文化知识的素养。读陆游《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诗句,如果对诸葛亮和陆游的生平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对“名世”、“堪”、“伯仲”等词语的本意、引申义不甚了了,就很难对这两句诗产生强烈的语感。三是要有一定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经验。善于在阅读时抓住起

6、关键作用的句子和词语,使能对所读的语言文字产生鲜明的语感。有时,表现力最强的句子、词语没捕捉到,整个语段的语感就出不来。上述三个方面的修养,都必须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经常注意培养,这些是培养语感的根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