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引力模型与地缘经济视角下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动态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与地缘经济视角下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动态研究

ID:31779253

大小:74.62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1-18

基于引力模型与地缘经济视角下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动态研究_第1页
基于引力模型与地缘经济视角下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动态研究_第2页
基于引力模型与地缘经济视角下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动态研究_第3页
基于引力模型与地缘经济视角下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动态研究_第4页
基于引力模型与地缘经济视角下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动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引力模型与地缘经济视角下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动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基于引力模型与地缘经济视角下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动态研究摘要:随着城市经济区域化发展日益显著,城市群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增长极”城市以及'‘点一轴”之间形成的城市群“网络”开发模式是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是城市化发展的热点。借助引力模型,分析比较“萍乡市一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和“萍乡市一江西省内部分城市”的经济联系量;在此基础上引入地缘经济学,进一步地研究它们之间经济竞争、合作关系。关键词:区位爛;城市流强度;引力模型;经济联系;欧氏距离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02-06引言萍乡市位于湘赣交界处,与沪杭铁

2、路、湘黔铁路、贵昆铁路连成一线,319、320国道和沪瑞高速贯穿南北东西。截至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8.13%.63.31%、28.6%o在2002-2010年时间段,第一、三产业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第二产业比重则逐年上升。与此同时,煤炭资源近乎枯竭,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只能支撑煤炭工业十年的生产,城市转型刻不容缓。随着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经济区、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一批中部区域经济开始崛起,以城市群发展为依托,“增长极”"点一轴”“网络”开发并存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增强城市的集聚化效用形成增长极,强化两点之间的城市联系,以交通

3、干线或经济带的点一轴带动模式,依托城市群辐射作用的网络经济发展模式是中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2006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12条和15条中明确指示“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和“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意见。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二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节'‘提升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同时明确指出“萍乡:全面对接长株潭城市群,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示范区”。城市与城市、城市群对接需建立在两者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关系基础之上,

4、萍乡市在与长株潭城市群对接时,在江西省内又处在怎样的一个经济角色。在此背景下,作者通过比较分析省内城市和长株潭城市对萍乡市经济影响,综合得出萍乡经济发展方向。、文献综述1880年,英国人口统计学家雷文茨坦(E.G.Ravenstein)率先将万有引力模型引入到社会经济领域进行人口分析,使得引力模型在与经济领域问题分析研究结合上日益紧密。1929年莱利(ReliyW.J.)通过引力模型分析得到一个城市的零售市场大小与城市人口规模和两地之间距离的关系,此后,康弗斯(ConverseP.D.)提出的断裂点概念在莱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空间相互作用理论。1942年GKZipf首次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

5、空间相互作用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空间的模型研究方法。1950法国经济学家(FrancoisPerroux)提出增长极理论,经J.B.boudeville将其引入至!J区域经济理论之中,并在经济学家弗里德曼(John.Frishman)、缪尔达尔(GunnarMyrdal).赫希曼(A.0.hischman)等的研究上不同程度的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使区域增长极理论成为区域开发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在这基础之上,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又提出了著名"点一轴"理论,以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T.Hagerstrand)为代表的空间扩散理论也成为20世纪50年代研究城市空间经济学的重要成就。90年代以来

6、,以姚士谋、顾朝林等为代表的国内一批经济学者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理论和分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朱英明、苗长虹等也在城市产业聚集模型和计量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2]。本文主要通过引力模型和地缘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城市与城市或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量和经济联系关系。二、研究方法(一)城际空间联系城市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之间多向或双向的资金流、物流、技术信息流、人力流动等多种因素的流动方向,它是城市聚集或辐射所产生的作用。它的强度与城市的发达程度成正比,城市发展水平越高,外部效应就强,城市流强度就越大。并且,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城市流强度呈逐渐减弱趋势。在城市流的基础上,城际空间联系综合考虑了两城

7、市之间的城市发展水平和空间距离,在测量区域之间经济影响程度大小方面可操作性强。在指标选取上,选取了制造业、建筑业、交通仓储业、金融房产业、行政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商贸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商业服务业)、科教文卫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七大指标。计算公式如下:Rab=G[3](1)式中:Fa为a城市流强度,Fb为b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