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可交换酸度测定条件优选探究

土壤可交换酸度测定条件优选探究

ID:31782639

大小:54.2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8

土壤可交换酸度测定条件优选探究_第1页
土壤可交换酸度测定条件优选探究_第2页
土壤可交换酸度测定条件优选探究_第3页
土壤可交换酸度测定条件优选探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土壤可交换酸度测定条件优选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土壤可交换酸度测定条件优选探究摘要:本文论述了在制定《土壤可交换酸度的测定氯化钾提取-滴定法》的方法过程中,通过实验室比对,优化不同条件,进而选取最佳实验条件,体现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关键词:土壤;可交换酸度;实验室比对;实验条件中图分类号:X833文献标识码:A《土壤可交换酸度的测定氯化钾提取-滴定法》(HJ649-2013)于2013年6月由环保部发布,并于2013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方法标准制定过程中经过了方法筛选、实验室内方法比对、实验室间方法验证、征求意见汇总等工作。本文主要论述方法标准制定过程中

2、的条件优选过程。1标准方法的原理[1,4]1.1提取原理用适量氯化[1]钾溶液反复淋洗土壤样品,使得土壤胶体上可交换铝和可交换氢被钾离子交换,形成三价铝离子和氢离子进入溶液。1.2可交换酸度的测定提取完样品后,取一部分土壤淋洗液,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直接滴定,所得结果为可交换酸度。1.3可交换铝的测定提取完样品后,另取一部分土壤提取液,加入适量氟化钠溶液,使氟离子与铝离子形成络合物,A13+被充分络合。再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所得结果为可交换氢。可交换酸度与可交换氢的差值为可交换铝。2试样制备的条件优化试样制备过程较

3、为复杂,为提高试样制备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对试样制备过程的土壤粒度、提取液选择及提取方法等条件进行优化试验。为使实验样品具有代表性,选取2个不同浓度样品开展试验,分别取江西鹰潭和辽宁丹东2个地方土壤样品。采用试样制备的方法,每份样品平行测定3次,取其平均值进行统计。2.1土壤粒度优化[2]固定提取过程中其他条件不变,改变土壤粒度进行测定。选择2种不同浓度的土壤,将土壤研磨到粒度分别为8目和64目进行测定。查阅资料可知,在8目和64目之间,数据相对稳定。土壤粒度的变化,对土壤可交换酸度值影响较小。参考相关资料,结合实验

4、结果,选择过8目土壤筛样品已经达到实验要求,即土壤研磨过2mm土壤筛即可。2.2提取液及提取方法的选择优化选择8目的土壤粒度,分别用氯化钾振荡和淋洗2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测定。由资料可知,采用KC1淋洗法比振荡法对可交换酸度的交换比率高。选择8目的土壤粒度,分别用氯化顿振荡和氯化钾淋洗2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测定。由资料可知,采用KC1淋洗法比氯化顿振荡法对可交换酸度的交换比率高。淋洗方法较振荡方法还有以下优势:2.2.1省时间淋洗方法:淋洗时间大约为40mino振荡方法:振荡lh,离心3次每次lOmin,共用30mino一共

5、用时lh30mino2.2.2避免了草根等漂浮物的影响淋洗方法:由于土壤盛放在漏斗中,所以土壤中的草根等漂浮物不会进入浸出液中。振荡方法:振荡后的土壤经离心后,漂浮物质仍旧在浸出液中,在滴定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结合相关资料,土壤提取液选择氯化钾淋洗达到分析要求。3不同方法比较鉴于《土壤可交换酸度的测定氯化领提取-滴定法》(HJ631-2011)已颁布,本方法对相同土壤进行了2种方法的测定,通过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检验其结果的一致性。实验室由同一化验员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分别对同一批土样使用2种分析方法(KC1淋洗和B

6、aC12振荡)进行分析,实验结果如下:2种分析方法显著性差异的检验[3]:使用T检验分别对总酸、游离态酸、可交换性铝进行检验,设定显著性水平a=0.05o3.1总酸的显著性差异检验F=2.5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