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答案(word版)

中国哲学史答案(word版)

ID:31802553

大小:147.02 KB

页数:43页

时间:2019-01-18

中国哲学史答案(word版)_第1页
中国哲学史答案(word版)_第2页
中国哲学史答案(word版)_第3页
中国哲学史答案(word版)_第4页
中国哲学史答案(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答案(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简答1.中国哲学的特征是什么?(1) 以人为核心,重视道德的认知与实践。既注重人形而上的精神生命的提升,也重视形而下的物质生命的改善。(2) 重视权威的言论,强调概念的综合与溯源式的探讨。2.简述先秦儒家的特点儒家由春秋末期的孔子开其端,并由战国时期的孟子与荀子加以发扬光大。孔子有鉴于当时社会礼坏乐崩之乱,遂以复兴周文为职志,以“礼”为教,以“仁”为宗,立“内圣外王”之教。孟子承袭孔子的“仁”说,以“仁义”为本,倡心性之学,主“内圣”之道,肯定之人为人就应是为道德人;荀子承袭孔子的“礼”教,以“礼义”为本,倡礼义之学,主“外王”之道,肯定人生的责任就在使

2、人世道德化。儒家自西汉时期定为一尊之后,即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而主导着中国人对人与其生活世界的基本认知。3.简述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贡献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本,兼融阴阳、墨、道、法、名等百家学说与神仙方术,以治《春秋公羊传》,而成为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任博士。武帝时,被推荐为贤良,参与对策,上《天人三策》,主张君权神授,倡导天人感应思想,并藉神意而使三纲五常神圣化、绝对化,促成先秦儒学的宗教化。董仲舒要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任用儒生的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遂使儒学跃居为汉代的官学,而终致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4.简述佛教密宗教义该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

3、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意义);“识”为“心法”,属金刚界(有“智”、“果”、“始觉”、“自证”四个方面的意义)。主张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两者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5.简述新儒学的思想理论来源。新儒学的理论来源,儒家方面是汉学以前的原始儒家经典,主要是《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四书的地位南宋以

4、后反在五经之上;佛;教方面则以华严宗和禅宗的理事、心性思想为主;道教方面则主要:是无极太极和阴阳气化学说。新儒家们累年出入于佛老又返之于儒,继承了传统儒家人世和有为的基本精神,引人了佛道两家在宇宙生成论、本体论、认识论和人性修养说等方面的思想资料和思维成果,最后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新的思想体系。6.简述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43(1)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被认为是第一次对天人合一的理论进行了自觉的发明。孟子承认天命本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必然,但这必然却可以为人所认识。人的生死寿夭受客观必然的支配,所以称之为“命”。人无疑一方面需要“顺命”,但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自己

5、的聪明才智去“知命”,从而争得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人实现知天命的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求其故”,把握天道运动客观规律。世界上的事情许多不能成功,并不在天命,而在人为。(2)天人关系在孟子不仅体现为客观必然与主体人之间的“外在”的关系,也表现为内在的仁义道德本性对人的意识、心灵的关系。人的仁义本性为天所赋,它是存在于人心之中并支配人的意志和行为的一种必然的道德力量。对此道德必然或先天之善,人虽不能加以选择,但却可以进行认识,并使之转化为人的自觉行为,即主体的自由也表现在向内体验到先天本性和相应的道德实践。7.简述天人交相胜的思想内涵。(1)唐代大文学家刘禹锡天

6、与人交相胜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天与人各有所能,天人双方的关系是相补的。二是天与人各有所胜。天人既然各有所能,在其所能的方面必然超胜于对方。人力需要建筑在自然力的基础之上,双方相互作用。三是天无意识,其胜人不过是自然本性而已;人却是有意识地胜天,自觉改造自然。这就既反对了目的论的思想,又防止了忽视人的能动性的宿命论的弊病。总之,天永远按自身固有的特性规律变化,而不干预人事;人却依靠自然提供的条件,运用其特殊的所能治理万物,但又不干预自然变化本身。(2)天人交相胜、尤其是人胜天在刘禹锡看来是有条件的,即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基础的法制的执行情况。如果法大行

7、,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天命就没有流行的市场;法小驰,人道混乱,天命也就乘虚而入;法大驰,人道完全被破坏;一切也就只能取决于天命。天胜人或人胜天又同客观情况的变化和人对此变化的把相关,“人道昧”还是“人道明”,是判定天胜人还是人胜天的最后的标准。8.性善论对善恶现实是如何解释的?按照孟子的概括,“性善”可以解释现实的善恶,即:人的本性自然流露为善,不善在于本有良心的丧失;人的素质充分发挥为善,不善在于不能充分发挥;人先天固有仁义礼智四德为善,不善在于没有体验到它们的存在。与此相应,“有性善有性不善”属于第一种情况;“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归入第二种情况;“

8、性无善无不善”则是第三种情况。孟子的性善论是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典型代表。这种道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