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

安徽省芜湖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

ID:31851382

大小:447.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1-21

安徽省芜湖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安徽省芜湖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安徽省芜湖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安徽省芜湖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安徽省芜湖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芜湖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www.ks5u.com芜湖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习质量测评高三年级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古代的法典蕴含着重德礼、慎刑罚;遵伦常、讲忠孝;重和谐、求和睦的民族精神。由此,思想家提出“明刑”(彰明刑罚)可以“弼教”(辅助教育),也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民了解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非以刑人为目的,而以使民远恶迁善为目的,以期实现以刑弼教、以刑辅教。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使民知法既可以远离犯罪又可以借法保护其自身的权益。正是由于法具有止恶劝善的功能,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因此守法者如沐春风,违法者如履薄冰。。历史上,明刑弼教的内容因朝代不同

2、而略有变化。汉儒传承了以礼乐主宰刑罚的传统,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指导原则,即朝廷以道德感动民众,刑法只作为辅助手段。例如,董仲舒借助阴阳五行之说,大力宣传“大德小刑”,以德化民教民,使民不敢为非、不触法禁。唐代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便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阐明了教化为先,刑焉其后,明刑弼教的真谏。韩愈也曾经说过:“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要达到天下大治,应效仿圣王,以德化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为矫正元末法纪败坏、人不畏法、肆意为恶的积弊,以严刑治国。他手订的《大诰》收集了严刑惩治犯罪的案例,意在教民“趋吉避凶”之道。《大明律》旨在运用法律打击奸顽

3、,惩治犯罪,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纲纪。明太祖还有意识地对某些案件重法又重情,借以表达明刑弼教之意。例如,“有子犯法,父贿求免者,御史欲并论父。太祖日:‘子论死,父救之,情也。但论其子,赦其父。”清代在承袭明代的立法思想的同时,对政刑与礼教的目的做了经典阐述,并指出立法的精义在于“明刑弼教”。《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开宗明义:“中国自书契以来,以礼教治天下,匡之直之而刑生焉。’-19-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明礼导民,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两千余年的一个传统。它产生于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是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认真贯彻实施则国兴,慢而废弃则国亡。这是一条历史规律。“以德化民”的“

4、化”与“明刑弼教”的“教”二者具有相通性,目的都在于“导民向善”,使民远离犯罪。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是互相连接、互补互用的,国家治理不可忽视的二柄。法与德的结合减少了法律的滥用,柔化了法条严酷的外貌,便于民众接受。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通制了犯罪的动机,有利于避免法繁刑酷的虐政。德法互补互用,使道德法律化,遵守法律的义义务和遵守道德规范的义务相一致,既止恶,而又劝盖,使“明刑弼教”的“教”落到了实处。同时,德法互补又使法律道德化,使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节选自张晋藩《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心》,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彰明刑罚辅助教育,使人民了解教育所

5、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不是要以惩罚人为目的。B.儿子犯罪被判死刑,父亲行贿为儿子求情,最后判子赦父,这一事例反映明太祖到来重法律也重私情。C.因为“明刑弼教”的“教”与“以德化民”的“化”二者之间存在相通性,所以都能使百廷姓“向善”。D.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互补互用,能止恶劝善,可以使得法律道德化并且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董仲舒大力宣传“大德小刑”的事例来论证汉代儒家德主刑辅的主张。B.文章从德化民、以法治国两方面,较为深入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国家的治理问题。C.文中用韩愈言论、朱元璋修订法律等事例,论证教化先行、刑罚居后的分论点。D

6、.对明刑弼教,文章先解释,接着列举一些朝代的事例进行分析,最后作出总结。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法律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因而守法者受到感化,违法者则会谨慎而存有戒心。B.清代的立法思想承袭明代,对政刑与礼教的目的有阐述,《清史稿.刑法志》对“刑生”的原因有解释。C.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过程中,德、礼、刑综合使用,基础是以人为本,认真实施者国家就会兴盛。D.为了减少法律的滥用、柔化法条严酷的外貌、遏制犯罪的动机等,必须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答案】1.D2.C3.D【解析】1.-19-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

7、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A项,说法偏颇,“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分析错误,“教育”与原文所说内容不符,这只是“弼教”原文说的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还要包括“明刑”。B项,改变原意,“也重私情”改变了文本意义,原文只说“又重情",是指看重人间伦理情怀。C项,强加因果。原文只说“……二者具有相通性,目的都在于‘导民向善’,使民远离犯罪”。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