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化学中几个具体问题的教学的讨论.doc

关于中学化学中几个具体问题的教学的讨论.doc

ID:31870033

大小:2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23

关于中学化学中几个具体问题的教学的讨论.doc_第1页
关于中学化学中几个具体问题的教学的讨论.doc_第2页
关于中学化学中几个具体问题的教学的讨论.doc_第3页
关于中学化学中几个具体问题的教学的讨论.doc_第4页
关于中学化学中几个具体问题的教学的讨论.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中学化学中几个具体问题的教学的讨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中学化学中几个具体问题的教学的讨论杨明生(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41000安徽省霍邱县第二中学237400)内容摘要:受传统思想影响和中学生知识面的局限,中学化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教学难以把握。本文从中学化学教学实际出发,以方便于中学化学教学为原则,对“混合物”、“两性”、“化学反应速率”、“同位素”概念,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电解过程中两极的PH变化、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规律、某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浓硫酸对铜、浓盐酸对二氧化锰等)、少数实验仪器的使用等具体问题的教学进行了讨论。关键词:化学问题教学讨论无论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还是《普通高中

2、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实施)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都给出了具体建议,但这些建议都是观念上的,对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并未能给出参考性意见。由于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时不在受到传统教学思想、教师经验主义、中学化学知识欠系统性及中学生逻辑思维发展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实际化学教学中,就会面临如何从中学化学教学的具体实际出发,以真正方便于中学化学教与学为原则,去处理中学化学教学的具体问题的问题。现结合有关教学经验与体会,对中学化学中几个具体问题的教学处理提出建议与意见,供大家参考。1“混合物”概念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

3、编辑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化学教科书》和山东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都指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果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就是混合物,由同种分子构成原就是纯净物。在进入高中课程以后,“同位素”概念的出现使混合物概念产生了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一个问题。现有下列符号:11H、21H、31H、3517Cl、3717Cl。请回答:⑴它们代表几种原子?⑵它们分属于几种元素?⑶各符号代表的粒子构成几种分子?⑷这些分子分属于多少种物质?分析与解答:显然这些符号代表了5种原子,分别属于氯元素与氢元素,这5种原子可以构成15种

4、分子(6种氢分子、6种氯化氢分子、3种氯分子),这些分子分别属于氢气、氢化氢和氯气三种物质。显然,21H3517C、11H3717Cl、31H3717Cl是不同种分子,但同属于氯化氢这种物质。因此,判断混合物与纯净物时,不能以含分子种类的多少,而应以所含物质的种类多少而论。2“两性”的教学高中化学教材并没有直接定义什么是“两性”,而只是在介绍氧化铝、氢氧化铝时这样表述:“像Al2O3这类既能与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两性氧化物”、“像Al(OH)3这样既能跟酸起反应,又能跟碱起反应的氢氧化物,叫做两性氢氧化物”。根据教材上

5、这两段描述,必然有几方面的疑问:⑴两性氧化物与两性氢氧化物的“两性”含义一样吗?⑵凡是能跟酸起反应,又能跟碱起反应的氢氧化物,都叫两性氢氧化物吗?⑶到底什么是“两性”?先看一个问题。现有以下几种物质:①金属铝;②氧化铝;③氢氧化铝;④碳酸氢钠;⑤碳酸铵;⑥甘氨酸;⑦蛋白质。它们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请回答:⑴属于两性物质的有哪些?⑵属于两性化合物的有哪些?分析与解答:金属铝、氧化铝、氢氧化铝、甘氨酸、蛋白质都属于两性物质,但金属铝不属于两性化合物。碳酸氢钠、碳酸铵虽然既与酸反应,又与碱反应,但由于不能生成“盐和水”,因而它们不是两性化合物。关于“两性

6、”教学的关键有两个:一是两性物质的判断,二是“两性”含义的理解。金属铝的“两性”是指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并不是指“非金属性”与“金属性”。两性化合物是指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且生成盐和水的一类化合物,两性氧化物的“两性”也可以理解为既能表现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又能表现碱性氧化物的性质。弱酸的酸式盐或弱酸弱碱盐虽然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但不能生成“盐和水”而不是两性化合物。氨基酸与蛋白质的“两性”是指其结构中既有能与酸反应的碱性基团,又有能与碱反应的酸性基团。有时我们也把既能表现氧化性,又能表现还原性的物质也叫两性物质。3“化学反应速率”表

7、示方法的教学高中化学教材介绍“化学反应速率”时指出,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由于化学反应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反应前后的体积变化,从而也会引起浓度的变化。如果同一个化学反应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的,比较两种情况下的化学反应的快慢也需要有一定的依据。如果教学中有关问题处理的不好,有会影响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例、在不同条件下发生反应:2SO2+O22SO3,已知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分别如下,其中表示反应最快的是A.V(SO2)=4mol·L-1·min-1B.V(O2)=3mol·L-1·min-

8、1C.V(SO3)=0.1mol·L-1·min-1D.V(O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