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参考资料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参考资料

ID:3190318

大小:95.0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7-11-20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参考资料_第1页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参考资料_第2页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参考资料_第3页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参考资料_第4页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参考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参考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参考资料长育中心校 董玉梅第6单元单元教学内容:《古诗三首(二)》、《寓言二则》、《祖国的好山河寸图不让》、《围魏救赵》,以及“语文实践活动6”单元教学目标:教学这一单元,在完成识字、写字、朗读、默读、背诵、口语交际和习作等教学内容人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诗情画意,理解寓言讽喻的内容,理解京剧唱词表达的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思想感情,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产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单元教学重点:继续识字、写字,体会诗情画意,理解寓言讽喻的内容、京剧唱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单元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

2、会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产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21古诗三首(二)教学目标:1、通过课下自学,课上有针对性的指导,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2、借助书中注释、查字典,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3、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达到背诵,当堂完成默写。4、理解诗句后了解诗句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句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

3、义。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通过课下自学,课上有针对性的指导,学会“庐”,认读“轼”。2、借助书中注释、查字典,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3、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达到背诵,当堂完成默写。4、理解诗句后了解诗句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句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

4、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或出示图片)看过之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停顿。3、老师范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全班齐读,整体感知。三、精读古诗,理解内容。1、布置自学:看注释,查字典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学生读诗、看注释、理解诗句、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说说读

5、懂了哪句话,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2、组织全班交流:诗中哪句话写出了诗人看到的?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人看到的景象表达出来吗?同样的山,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来观看庐山的?配合相应的风景图片,想象,练习朗读,指名读。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诗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貌呢?诗人得到了什么启示?是呀,不管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全面地了解,既要深入到事物之中去看,又要跳出来纵观全局,

6、这样才能得到正确认识。讨论: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谈谈你的看法。再读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3、拓展延伸:苏轼还同时写了《初入庐山五言绝句》、《瀑布亭》、《庐山二胜》、《赠总长老》等关于庐山的诗:《初入庐山五言绝句》青山若无素,偃骞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瀑布亭》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读读这些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情景,有什么感受?四、朗读古诗,体会意境。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自由练习,指名读,

7、评议,全班齐读尝试背诵。同桌相互检查。五、默写古诗。提示容易写错的字“庐”把自己不熟悉的字先记一记。练习本上练习默写。同桌相互订正,改正错误。六、课堂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诗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大家一定要记住它。板书: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同远近高低各不同。写实景象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第二课时《滁州西涧》教学目标:1、通过课下自学,课上重点指导“幽”,学会《滁州西涧》中的生字。2、借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