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风的言说时代

麦克风的言说时代

ID:31909808

大小:4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26

麦克风的言说时代_第1页
麦克风的言说时代_第2页
麦克风的言说时代_第3页
麦克风的言说时代_第4页
麦克风的言说时代_第5页
资源描述:

《麦克风的言说时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言说时代”就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010110.org 2009-6-2410:55:36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用一句话来说,言说时代,实际上就是在民主政治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两相激荡中,所造就的一个更多大众言说的意愿、更多意见表达的空间的时代,就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已经不是我们在说你在听,而是我们都在说,互联网等等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变革,使中国社会的舆论生存机制和传播机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主流媒体原有的“天赋特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舆论格局里面有多种多样的声音,人民日报这样的主流媒体也是这个新格局里面的一部分。  另一方

2、面,在这个时代,也不再是单一的一个舆论场,它利益多元、思想多样、生活方式多变。就是中央所做的那个判断,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伴随这种变化,社会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格局出现了。针对不同的问题,比如说,一些公共政策、一些经济问题,一些文化现象,男女老少、社会各个阶层都有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意见表达特别充分,非常多样,就是总书记说的社会舆论分层次的现实。人民日报这样传统的主流媒体确实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第一大报的主流地位,决定于我们能否在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现实面前,在这个纷纭复杂的舆论场,发出的有影响力的声音赢得更多的读

3、者,来达到自己舆论引导的任务。  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说仅仅靠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和坚定性,同时也要靠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以及它的公信力来夺取读者和受众。实际上后面这句话也是总书记在人民日报讲话中说过的。他说要更加注重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我想这是我们人民日报评论在这个言说时代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我理解这是总书记对人民日报、对主流媒体提出“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要求的时代背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仅仅有导向的正确性和坚定性,而没有引导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已经无法完成党中央赋予我们的使命。...你有麦克风能咋的?田嘉力2009年06月26日08:59  来源:

4、人民网―强国社区据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做客强国论坛,以《“言说时代”的人民日报评论》为题与网友在线交流。谈到“言说时代”,卢新宁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这使网民们非常振奋。纷纷围绕“麦克风”发表意见:麦克风时代,请官员们把麦克风主动递向公众;麦克风时代结束了政府官员我行我素,何乐而不为;麦克风时代,网络的声音,网络的监督,是对政府依法行政的有力帮助;“麦克风”不是政府的专用品,也不是官员的专用品,请把“麦克风”不时交给人民,等等,等等。但也有网民一针见血指出:“麦克风在我这里,摇控开关在你那里”!也就

5、是说,你虽然有了麦克风,你的话语权也仍是要受到操控的。因此你的兴奋也仍然是有限的。过去看着麦克风掌握在人家手里,眼里冒出火来也没有用。麦克风就是不递给你,你只好干瞪眼。现在呢,“官员主动”把麦克风递给你了,但却限制了你发言的时间,以及内容,由于遥控开关在人家手上,随时随地可以断你的电,歇你的声,你也没有办法。因此,你先别忙高兴。再退一步说,即使人家不行使权力,不关断遥控开关,让你尽情地说,说个够。你又能咋的?人总有说累的时候,说累了,你就不说了。人家原来怎么干现在还怎么干,人家该干啥还干啥。你觉得有意思吗?...  所以,光是人人都有麦克风还不够,还得让官员们人人都戴

6、上耳机,不能用棉花或泡沫堵上耳朵眼。而且,不能置之不理,有问就应该有答。如果麦克风传出的声音有道理,还得有行动结果才行。否则,“人人都有麦克风”也只能上演一场闹剧而已。刚开始闹剧还有点新鲜,还有人听,闹剧多了,演的人都会不好意思,那么,麦克风还有什么用处?我们的麦克风,我们的幸运能量巨大的“麦克风”  王小波曾说,中国人是“沉默的大多数”,但社会变迁时代前行,我们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沉默的大多数”正在酝酿着变化,昔日宁愿忍气吞声也不愿多争一句的国人,正在越来越清晰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要”、“我们反对”、“我们谴责”、“我们呼吁”……这已不是一个自说

7、自话的时代,而是一个双向交流多向交流的全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可能在现场,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喉舌和眼睛,每一个人都有着独立的观察与表达,一句话,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麦克风”!  在无数公众事件中,那些来自民众的声音,代表着民意的在场和参与,在摩擦中互动,在争论中博弈,民意的表达汇聚成一股空前的参与、建设和监督的力量,让中国走到阳光下,让社会走在向上、向真、向善的道路上。  我们无法忘记孙志刚事件中沸腾的民意。2003年4月25日,媒体首次披露了孙志刚惨死一个多月却无人过问的前前后后,立即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响。当人民网在4月25日中午发出《谁为一个公民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