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的哲学遗产

伽达默尔的哲学遗产

ID:31912292

大小:34.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1-27

伽达默尔的哲学遗产_第1页
伽达默尔的哲学遗产_第2页
伽达默尔的哲学遗产_第3页
伽达默尔的哲学遗产_第4页
伽达默尔的哲学遗产_第5页
资源描述:

《伽达默尔的哲学遗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伽达默尔的哲学遗产...伽达默尔的哲学遗产...伽达默尔的哲学遗产...伽达默尔的哲学遗产...伽达默尔的哲学遗产...伽达默尔的哲学遗产...伽达默尔的哲学遗产...伽达默尔的哲学遗产...伽达默尔的哲学遗产...            作者:潘德荣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睿智以及丰富的著述,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伽达默尔以其哲学诠释学的思想体系著称于世,其代表作为《真理与方法》(Wahrheit und Methode)。他的体系中有三块重要基石:柏拉图的对话理论

2、、黑格尔(G. W. F. Hegel)的绝对观念的辩证法和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立于此在即人的存在的本体论。这三者的融合,使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展现出独特风貌,它的基础就是实践(Praxis)1。质言之,就是直接追溯到人们最原初的生活经验、而不是在纯粹的思辩领域中来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在笔者看来,他的哲学的生命力就在于此。在《真理与方法》中,他选择以艺术经验为突破口,试图从艺术经验出发,来理解超越了我们的意愿和行为而对我们所发生的东西、理解超出方法论自我意识之外的真正的精神科学2。  古典的理解观着眼于主体对对象的客观理解,而

3、伽达默尔则将理解视为主体与对象双向互动的交流。这意味着,理解不再是主体对对象单方面的投射,而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对话,即便是我们在观赏一幅艺术作品,阅读、理解文献材料,在伽达默尔的意义上仍然是对话。这种对话是以"提问回答"的方式进行的。在对话中,"你"的言说乃是向我的发问,"我"的话正是对提问的回答,而"我"的回答同样又是对"你"的提问。在这种情况下,言谈者的话语实质上为对方所导引,如此,任何对话就成了对话者难以预期的自然过程,它摆脱了对话者自己的意愿,而展示出"对话"本身的逻辑。这里的"你"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称代词,它实际上涵盖了包括文献、艺术品、历

4、史、文化传统、乃至整个世界等等一切理解的对象。  一次成功的对话之前提就是相互的"倾听"(Hren、Zuhren),"倾听"本身含有某种"归属"感(Gehren、Zugehren),也就是"归属于"所听到的东西;对所听到的东西的理解(Verstehen、Verstand),包含着某种意义上的"赞同"(Verstdnis)3。在"归属于"和"赞同"中,对话双方的思想相互渗透、融合。"你"的言说代表了理解对象的"视界",而"我"的观点则出自于理解主体的"视界",对话的结果,就是达到了伽达默尔所云的"视界融合"。只要对话还在进行,这种"融合"就会不断地持

5、续下去。对话的这一特点,表明了理解的开放性特徵。  把理解对象当作与"我"对话的另一主体,真正实现了诠释学对传统认识论的突破。在传统认识论中,设定了被认识现象背后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本质存在。认识的主体应完全排除自己的主观性,以纯粹旁观者的姿态注视被认识的对象,力求达到知识的客观性。早期的现代诠释学家,如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和狄尔泰(Wilhelm Dilthey),将理解的目标定位于作者的原意,表明他们所持的基本立场仍然是传统的认识论。但由于理解的对象("文本")是另一主体的创造物,文本的原义就变成了与主体创

6、作文本时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的东西。为能客观地把握作者的原意,有必要在理解方法论加入心理学的规则。理解的任务被定为"主观地(通过心理移情)重建客观的过程"。心理的因素本身是主观的,却被用来保证理解的客观性,这一出于完善理解方法而对理解的技术性规则的补充,对不同于认识论的现代诠释学之产生提供了一种不可忽视的推动力。无论如何,理解过程中的主观性已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合法性,而不再是必须排除的因素。这也是施莱尔马赫的诠释学与传统的(圣经)注释学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伽达默尔那里,这种原本出于对诠释的技术的考量转变成了诠释现象的根本问题,而我所说的"诠释学对传统认识

7、论的突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在对话理论中,不仅理解者是一主体,而且理解的对象也被视为与我对话的另一主体。这样,在传统认识论中以主、客体两分为前提的认识模式,在诠释学中转变成了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在认识论中,无论主体如何认识对象,都不会改变对象;在诠释学中,理解的主体与对象在对话中产生了一种互动作用,认真的对话总是使对话双方都有所改变,最后达到的是一种融合了的视界。  将理解过程视为对话,其理论意义远远超出了理解本身。如果说,在传统的认识论模式中,我们所谓的"认识"实际上是出自主体而对客体的单方面的宣判的话,那么在对话中,与我对话的对方乃是与我平等

8、的另一主体。从对话理论中透露出来的平等意识,恰恰是我们的时代精神之要求。或许人们会提出这样的质疑:将不可能与"我"进行争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