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志(一)

(上海市)静安区志(一)

ID:31916422

大小:1.62 MB

页数:107页

时间:2019-01-27

(上海市)静安区志(一)_第1页
(上海市)静安区志(一)_第2页
(上海市)静安区志(一)_第3页
(上海市)静安区志(一)_第4页
(上海市)静安区志(一)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海市)静安区志(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总述静安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分别与6个区接壤。东临成都北路,与黄浦区为邻;西以镇宁路、万航渡路、武定西路、江苏路、长宁路,与长宁区交界;南沿延安中路、陕西南路、长乐路,与卢湾区和徐汇区衔接;北至安远路、长寿路,与普陀区毗连,隔苏州河与闸北区相望。1992年,全区面积7.62平方公里,人口44.15万人。下辖10个街道,置221个居民委员会。区人民政府设常德路370号。境域在唐、宋两代,隶属华亭县高昌乡。元、明、清三代隶属上海县高昌乡。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境域大部划入公共租界西区。民国3年(1914年),境域南部1/10土地划入法租界。其余地域均属上海县法华区。民国26

2、年,侵华日军占领上海华界,境内租界部分为特别区。民国32年,汪伪政府“收回”租界,境域分隶第一区(原公共租界部分)、第八区(原法租界部分)和沪西区。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境域划分为第十区(静安区)、第十一区(新成区)和第十二区(江宁区)。因千年古刹静安寺坐落第十区,故以寺名区。1949年5月30日,市军管会接管静安区一度将区名改为静安寺区。1950年6月28日,静安寺区改称静安区。1956年2月,撤销静安区建制,境域分属新成、江宁、长宁区。1960年1月,撤销新成、江宁区建制,重新建立静安区至今。一昔时,境域北靠吴淞江(今苏州河),南临北长浜,纵横河流10多条。南宋嘉定九

3、年(1216年),静安寺迁入涌泉浜畔。19世纪中叶,境内仍是河汊交织、田陌纵横、村落稀疏、人烟稀少的农村。清同治元年(1862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为维护在华利益,帮助清政府攻打太平军,由上海英租界跑马总会出资,强行越界辟筑1条从泥城浜(今西藏中路)到静安寺的跑马道,取名涌泉路,亦称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同时,又辟筑徐家汇路(今华山路)、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新闸路和麦根路(今淮安路)等4条军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静安寺以东地区划入公共租界。民国3年(1914年),长浜路(今延安中路)、徐家汇路以南地区划入法租界。延平路、徐家汇路以西仍属华界。从此,境域遂成三

4、界并存的局面。19世纪下半叶起,境域逐渐城市化。园林建筑一时称雄沪上,先后兴建14座私人林园。申园开私园之先河。张园(味莼园)以革命党人活动基地而著称。愚园以文人雅集而名闻江南。享有“海上大观园”之誉的爱俪园(哈同花园),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堪称一代名园。光绪二十七年夏,英商上海华洋德律风公司在静安寺路开设临时电话交换所。光绪三十四年二月,英商有轨电车从静安寺至外滩载客运行,为上海最早的公共交通。同年四月,法商有轨电车通车。20世纪初,随着租界的扩张和市政建设的发展,洋人、买办和富商纷纷在道路两旁争购土地,营造私园、住宅,开设店铺、作坊、工厂和娱乐场所,催化境域由宁静乡村向

5、繁华都市急剧演变。20世纪二三十年代,境内公寓大楼成片崛起,文教设施不断兴建,工商业日趋繁荣。20年间,先后落成平安大楼、海格公寓、德义大楼、枕流公寓、泰兴大楼、同孚大楼、花园公寓等36幢公寓大楼,以及嘉道理住宅、马勒住宅、涌泉坊、裕华新村、华业公寓、美琪大戏院。宏恩医院等一批著名优秀近代建筑。随着大批新式里弄的兴建,外地移民纷纷迁入定居,各界名流荟集,出现一批仿照西方格局营造的舞厅、影剧场、学校和医院。到30年代末,有舞厅12家,影剧场21家,娱乐总会3家。其中,百乐门舞厅、美琪大戏院分别被誉为“远东第一乐府”、“远东最先进的艺术影宫”;中学42所、小学112所、幼稚园68

6、所、医院35所。民国10年,静安寺路西拓至大西路(今延安西路),商业活动日趋活跃。沿街陆续开设鸿翔公司、南京理发店、开开百货商店、绿杨邨酒家,以及兴业、大陆、金城、新华、四明诸银行营业所,市场益趋繁荣。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大批商贾和难民为避战祸,拥入沦为“孤岛”的租界,迁入静安寺路开店的有雷允上药店(西号)、梅龙镇酒家等,以及大华、百乐、静安、南海4家商场。民国28年,静安寺路已拥有商店378家,渐成灯红酒绿夜上海的组成部分,作为旧上海“十里洋场”的西半部而名扬中外。同时,曹家渡地区也发展成为华界的商业集镇,同孚路(今石门一路)、威海卫路(今威海路)初具专业街的雏形。北部凭

7、借吴淞江的优越地理条件和租界扩张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30年代末,中小工厂发展到340家,其中纺织、轻工业居多,成为沪西工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侵华日军占领租界,三界分割局面结束。日伪对工商企业用物资统制进行掠夺,低价收购被列为“军用物资”的五金、西药、布匹等商品,强制商店使用伪币储备券,加之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致使工商业经营惨淡,歇业骤增,濒临绝境。经济的萎缩,使文教卫生事业也陷入困境。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英垄断资本重返上海。南京西路大量倾销美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