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ID:31924115

大小:112.59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27

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_第1页
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_第2页
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_第3页
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_第4页
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硕博论文网www,sblunwen.com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章类型: 硕士毕业论文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1979年起,我国实施经济改革与市场开放,透过国有股减持,来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资金需求的问题。在改革过程中,大多数的上市公司为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我国政府希望在这些国有企业上市后,仍能继续保有该企业的主导与控制,因此规定上市公司仅约三分之一比例的股份可以上市流通,即所谓的流通股;其余三分之二则暂不开放上市流通,称为非流通股,使得这些上市公司形成一种股权分置的特殊结构。

2、在这样的股权制度下,公司内部出现了流通与非流通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衍生出同股不同价也不同权的问题。在非流通股占多数的情况下,市场上的出资者沦为小股东,无法对公司的营运进行监督。反观我国政府反而依法有据的成为大股东,掌握公司经营权。在股权分置制度下,股权过于集中,企业的治理机制成效不彰。经理人在个人政治晋升的考量下,听命政府意志来经营企业,而非以股东利益为优先。随着经济改革与市场开放,股权分置所形成的市场缺陷也逐渐受到重视。为使我国资本市场环境更臻于完善,我国政府从1999年开始阶段性的实施股权分置改革,透过股

3、权的合理流动,预期发挥资本市场该有的监督功能。首先从国有股的减持开始,但市场表现不理想,且因缺乏相关配套措施,导致改革失败。直至2005年四月我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Beltratti和Bortolotti(2006)指出,股权分置制度下衍生出的问题之一即持有流通股的股东为少数股东,使其参与公司经营决策的能力受到限制。流通股数过低,使得我国市场严重的缺乏流动性,也容易受到波动。林政仪(2009)指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可分为:国有股、法人股、个人

4、股、外资股四类,当中又分为流通股(例如:A股、B股、H股)和非流通股(例如: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转配股)。非流通股只能透过协议转让,无法在股市交易流通;硕博论文网www,sblunwen.com至于A股、B股、H股虽可在股市中自由流通,但三者的市场不同形成彼此分割的情况。在股权分置改革进行的过程中,占多数的非流通股集中在国家手中,国家主导企业高阶管理人员的指派与营运决策,高管人员只需维持稳定经营因而较缺乏积极的开创性。另一方面,考量这些高管人员是否会在自利基础的作祟下,做出各种不利公司的决策?为避免上述

5、情况的发生,就有赖公司治理(CorporateGovernance)制度的推动,以兼顾股东与利害关系人的权益,创造公司价值。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本文统整目前连结公司治理特性与企业绩效的文献发现,洪荣华等(2003),从股权结构与董事会特性的观点,探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与公司绩效之关系。丁秀仪(2004),探讨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机构投资人投资行为关连性之研究。施吉润(2010),则以我国上市公司为例,探讨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关系之实证研究。然而目前探讨股权分置改革对于公司治理机制及公司绩效的影响文献仍占少

6、数。因此,本研究选取1999至2011年间,我国上海与深圳股市A股之上市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公司治理及其绩效作为研究内容和阶段,探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同于其他学者的研究,本文加入了公司治理变量-董事会特征,包括:董事会规模、外部董事比例、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做为假说建立的基础以及研究方法所使用的变量。此外,考虑到股权分置改革的重要性,因此亦强调其对于上市公司治理的特性及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硕博论文网www,sblunwen.com第二章文献

7、综述2.1 公司治理2.1.1 公司治理的含义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rganizationof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在1999年将公司治理定义为:分配公司内各个参与者(包括经理人、股东、董事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责任,以及管理公司经营事务所订定的一套制度及程序。Shleifer 和 Vishny(1997)认为公司治理机制是确保资金提供者能够获得投资报酬的方法,也尌是资金提供者如何监督与掌控经营管理阶层为其赚取利益,同时防止经营管理阶层侵害资金提供

8、者权益的机制。中华公司治理协会(2002)亦对公司治理提出定义:一种指导及管理并落实公司经营者责任的机制与过程;在兼顾其他利害关系人利益下,藉由加强公司绩效,以保障股东权益。叶银华、柯承恩与李存修(2002)将公司治理定义为:透过制度的设计与执行,期能提升策略管理效能与监督管理者行为,借以保障外部投资人(如小股东与债权人)应得之报酬,并兼顾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公司治理的目的是以维护股东权益与公司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