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特桥市长》两种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卡斯特桥市长》两种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ID:31943127

大小:1.43 MB

页数:30页

时间:2019-01-29

《卡斯特桥市长》两种中译本的对比.研究_第1页
《卡斯特桥市长》两种中译本的对比.研究_第2页
《卡斯特桥市长》两种中译本的对比.研究_第3页
《卡斯特桥市长》两种中译本的对比.研究_第4页
《卡斯特桥市长》两种中译本的对比.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卡斯特桥市长》两种中译本的对比.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近些年来,复译世界名著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股热潮。尽管中国的翻译历史比较短暂,然而,很多世界名著已经被译成中文,且许多著作已经有了多种译本。具不完全统计,《呼啸山庄》就有12种中文译本,《德伯家的苔丝》和《傲慢与偏见》有大约十几种译本。哈代的《卡斯特桥市长》也有近十种译本。复译的这种强大的趋势在国内外翻译史上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面对这种态势,文学界和翻译界对此现象或褒或贬,然而支持复译的观点居多。一位著名的翻译家曾经说过:“只有不朽的著作,没有不朽的译文’’。一部文学作品是一个开放性的编码系统,它

2、需要不断有人来破解它的编码。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和重译是不可避免的。根据奈达的观点,由于时代的变迁、文化和语言的演变,任何一种译文都不可能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不同的时代的人们品味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类型的读者也势必接纳不同形式的译文。一种译本假如不是按照读者的审美水准来翻译的,它注定会被读者所抛弃。因此,就像奈达所说的那样:一种译本,不论它多么地贴近原文、多么地成功,它仅仅能维持50年。翻译家们认为,翻译应该坚持三个原则:忠实、流畅、文雅。此三原则看上去是简单的,要达到三原则的标准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注定它们是翻译工作者奋斗不息

3、的目标。因此,任何一个译者也不能让自己的作品不朽,也总会另有其人站出来从事复译来尽力实现这三个原则。也正是由于翻译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读者才能越来越可能客观地懂得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及灵魂深处的思想。《简爱》的译者黄源深这样说过:“翻译说到底是对原作风格和内涵的阐释。一部文学巨著犹如一个丰富无比的矿藏,并非通过一次性的阐释就能穷极对它的开掘。多个译本就是多次的开掘,译者只要认真负责,学养又不落水准,每次都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此外,一部作品就其文本本身而言,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定格,但是译者的审美观点、审美趣味、价值取向

4、,以及他所要把握的要传达原作思想的语言,却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着的,因而不同时代也就非常需要有适应这种变化的不同译本了。①’’黄先生的这段话就是指出了重译的必要性。是译者的译作本身和读者的需求产生了重译这种现象。而对于原著的不同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在文学翻译理论批评领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说过:“翻译批评是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二者之间的一种根本性的联系;它也是一项愉悦的和增长见识的活动,特别是对于同一文本的译作做对比研究更是如此。一@茅盾在他的《茅盾译文选集序》中这样写道:“我认为伟大的文学著作应

5、该重译。如果两种译文都是好的,对于它们的翻译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提①黄源深.简爱【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55.圆NewmarkPeter.Appmachcst0Transition.【M】.Oxford:Pe唱amon,1982.33l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翻译的质量。”①总结起来,通过对不同译本的比较,可以发现文学翻译中的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同时,可以从一些译者在翻译中的所出现的错误得到启示,不断提高翻译的水准。①茅盾.<茅盾译文选集》【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19.2东北师范大

6、学硕士学位论文一、奈达及其“功能对等”理论(一)“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历程尤金·奈达是世界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他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他还是一位有国际声望的圣经翻译专家。1964年,他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提出了“翻译的新概念’’和“动态对等”的概念:动态对等(即灵活对等)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①在动态对等的翻译中,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思想,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对应。但由于“动态"这个表达容

7、易被误解为仅仅具有影响力的东西,致使很多人认为若一篇译文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那么它就一定是动态对等的典范之作。由于有了这种误解,奈达在1986年出版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用“功能对等’’替换了“动态对等’’,因为“功能"二字把翻译视为一种交际形式,着重于翻译的内容和结果,因而比“动态”更合理。“动态对等’’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对西方翻译理论界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为了强调“功能”这个概念,奈达就逐渐的用“功能对等"代替了“动态对等’’。但“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内涵基本相同,都强调译语接受者对译

8、语信息的反应应该和原语接收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到了九十年代,奈达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理论,为了强调对等的灵活性,提出了对等的两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尽管对等的最高层次在翻译实践中很难达到,最低层次的对等却是翻译所要求的最低标准: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欣赏的程度应该能够达到懂得原文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