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秦国统一中国的人口因素

【课外阅读】秦国统一中国的人口因素

ID:31955288

大小:3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1-29

【课外阅读】秦国统一中国的人口因素_第1页
【课外阅读】秦国统一中国的人口因素_第2页
【课外阅读】秦国统一中国的人口因素_第3页
【课外阅读】秦国统一中国的人口因素_第4页
【课外阅读】秦国统一中国的人口因素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外阅读】秦国统一中国的人口因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外阅读】秦国统一中国的人口因素战国群雄纷争,一统天下势在必然。最终统一天下的,不是强大的楚国,也不是殷实的齐国,而是起初很不起眼的秦国。历史学者众说纷纭,但是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最重要的因素——人口。战国初期中国的秦国类似于后面欧洲的俄国,地理位置偏僻,人口稀少,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都比较落后,被人看不起。俄国是东欧一个人口稀少、闭塞的小国,在欧洲历史上没有太多发言权,公元1500年人口只有600万。彼得大帝的革新使俄国走向强国之路,1815年人口达到4500万(其时法国、德国、英国人口分别约为3000万、2200万、1900万),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2、。1814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推举为欧洲神圣同盟的盟主,俄罗斯成为欧洲事务的仲裁者。恩格斯曾这样指出:“惊慌的西欧,在伊凡统治之初还不知道北方存在着一个莫斯科公国,现在由于看到一个硕大的帝国出现在东部边境而目瞪口呆。”俄国后面更是崛起为人口2.89亿的世界超级大国苏联。秦孝公相当于俄国的彼得大帝。公元前361年,21岁的秦孝公登基。根据《史记》记载,当时,黄河、崤山以东有六个强国,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悼王、韩哀侯、赵成侯不相上下。淮河泗水之间有十余个小国。楚、魏和秦国界相接,魏筑有长城,从郑县开始,沿洛河北上,直抵上郡。楚地由汉中向南,包括巴

3、蜀、黔中。周王朝衰微,诸侯都靠武力征伐,争相兼并。秦地处偏僻的雍州,不能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结盟,不为各国重视,大家都用夷狄的态度对待秦国,还不时派兵侵夺其土地。秦孝公感到秦国外受强邻欺压,内有贵族专横,处境很是艰难,愤然喊出:“国家内忧,未遑外事……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奋发图强,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为了寻求政改贤才,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其官而封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卫国人公孙鞅,即商鞅来到秦国,取得孝公信任。经过商鞅的两次有力的改革举措,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如下:1、废井田,开阡陌。

4、2、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军功爵制。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4、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5、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6、统一度量衡。7、“明法令”。申明“刑无等级”,并公布于众。8、迁都咸阳,以适应向东发展的需要。商鞅认为:“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国之所以重,王之所以尊者,力也”。商鞅认识到,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众兵强是国家强盛的根本。而在古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只有发展农业才能获得足够的粮食,才能促进人口增加。因此,“力”之主要来源在于农业。土地等其他资源必须转变为人口资源才能成为国家实力。商鞅认为:“夫地大而不垦者,与无地者同;民

5、众而不用者,与无民者同。”只有农业发展,粮食丰收,才能为国家强盛打下雄厚的人口和物质基础,也才能“兵出、粮给而财有余”,如果“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所以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国家的实力即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尽来自于农战。因此,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农战”:对内让民众专注于农耕,对外让民众专心于作战。他堵塞民众从“农战”以外获得名利的一切途径。《商君书》说:“兴兵而伐,则武爵武任,必胜。按兵而农,粟爵粟任,则国富”。也就是说,获取秦爵的途径只有两种:作战时,一个人可以凭借立下的战功获

6、取爵位;休战时,爵位则可以根据农耕的业绩获得。即使最卑贱的奴隶也可以获得爵位。民众看见国家给人们的好处都是从农耕与作战发出,那么便会专心从事农耕和作战。如此这般,人们就会“喜农而乐战”了。商鞅的农战思想其实包含一套完整的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一致的人口经济学思想。商鞅的变法非常有利于人口发展:第一、奖励耕织,为人口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民以食为天,古代制约人口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是粮食。商鞅积极发展农业,鼓吹农业至上论,鄙视其他一切职业。尽管他也认为“农、商、官三者,国之常食官也”,也即农民、商人和官员都是食客,但是他同时又认为,商人和官吏尤其是那些以技艺为业、

7、游说好辩为业、学诗书为业的人,都是一些不事生产的游食之人,这部分人多了,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食口众者,败农者也”,造成国家的贫困危弱,“农者寡,而游食者众,故其国贫危”。商鞅主张应尽量减少非农业人口的比例,认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最好是百比一,最多不超过十比一的主张。他认为:“百人农,一人居者(指非农业人口),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如果一百人从事耕作,一个人闲着,这个国家就能称王天下;十个人从事农耕,一个人闲着,这个国家就会强大;有一半人从事农耕,有一半人闲着,这个国家就危险了)。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90%的劳

8、动力从事农业才能获得足够的粮食,需要抑制商业等行业;而现在生产力水平提高,只需要10%的劳动力从事粮食生产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