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路桥行业现状

我国路桥行业现状

ID:3197094

大小:3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20

我国路桥行业现状_第1页
我国路桥行业现状_第2页
我国路桥行业现状_第3页
我国路桥行业现状_第4页
我国路桥行业现状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路桥行业现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我国路桥行业现状一、引言我国是多山国家,75%左右国土都是山地,且江河纵横,海域宽阔。近10年来,公路隧道平均每年新建350km(见图1),28座水下公路隧道已建成通车,它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城市建设中,以节约土地和保护环境为宗旨,城市道路隧道也方兴未艾。总体上,公路隧道已由重丘走向深山、由陆域走向水下、由山区走向城市。面对地震、火灾和暴雨等灾害日益频发,面对高地应力、活动断裂、高寒、高海拔和富水等复杂地质条件,面对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等日益增强的建设理念,面对我国跨江海、穿高原等重要战略通道建设的实际需要,公路隧道建设尚存在突出技术瓶颈亟待解

2、决。二、我国公路隧道发展回顾我国最早的交通隧道始于公元66年建成的陕西古褒斜道上的石门隧道。建国后,上20世纪50年代,我国仅有公路隧道30多座,总长2.5公里。60至70年代,我国在干线公路开始修建一些百米以上的隧道,但标准很低。80年代后期,我国才真正开始兴建高速公路和高速公路隧道。90年代开通的成渝高速公路的中梁山隧道、缙云山隧道,把我国公路隧道单洞长度提高到3000m以上,并在处理通风、塌方、瓦斯、地下水和营运管理与交通监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国今后修建山岭长大公路隧道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90代末,通车的四川省川藏公路上二郎山隧道(长4160m)、四川广

3、安地区华蓥山公路隧道(长4634km)、云南楚大高速公路的九顶山隧道(长3204m)开创了我国山岭长大隧道的建设史;广州珠江沙面水下公路隧道建成通车和上海穿越黄浦江江底隧道(长度超过3000m)标志着我国水下沉埋隧道修建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重庆铁山坪路隧道双线(全长5424m)、北京至八达岭高速公路的谭峪沟隧道、重庆市川黔公路的真武山隧道;辽宁沈大高速公路韩家岭隧道(亚洲最宽的四车道公路隧道)等,应当说,目前我国公路隧道的施工技术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进入21世纪10年来,我国公路网交通逐渐向崇山峻岭穿越,向离岸深水延伸,截止2010年底,全国公路

4、隧道为7384处、512.26万米,其中,特长隧道265处、113.80万米,长隧道1218处、202.08万米。秦岭终南山隧道、上海崇明隧桥、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根详见附件。三、国内外公路隧道建设技术和产业发展状况(一)国内发展状况我国是个多山国家,75%左右国土都是山地或重丘,且江河纵横,海域宽阔。近十年来,公路网交通逐渐向崇山峻岭穿越,向离岸深水延伸,山岭公路隧道以年均350公里的速度增长,28座水下公路隧道也已建成通车;同时,在城市建设中,以节约土地和保护环境为宗旨,城市道路隧道方兴未艾,地下互通立交也应运而生。总体上,公路隧道的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时

5、期,其建设成就表现为基础理论日趋成熟,研究手段日益全面,勘测设计技术日益先进,建设规模日益宏大,结构型式日趋丰富,施工技术迈进机械化,材料日益先进,装备渐趋完备等。1.基础理论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新奥法”原理的引入和推广,公路隧道技术人员逐渐注意到隧道围岩为“三位一体”(产生荷载、承载结构和建筑材料)的特性,并通过控制爆破、锚喷支护和现场监测等手段成功应用,提高了我国的公路隧道建设水平;而且在实践中也对新奥法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结合我国公路隧道建设国情,在基础理论方面开展了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如浅埋暗挖法等。2.研究手段方面早期,工程类比法和经典力学解析法是公路

6、隧道的主要研究方法。然而,隧道一旦遇到复杂工程地质条件,或形成特殊断面结构时,一方面难以找到类似工程先例可以借鉴,难以找到适合的经典力学解析模型可以应用;另一方面,仅凭上述方法也无法确保合理性与准确性。因此,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对隧道工程进行全过程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为近代科学主要研究手段的实验法,无疑也是极其重要的研究方法。它是隧道工程研究中的一个强有力武器,可以弥补数值仿真分析方法的不足,二者相辅相承。总体上,工程类比法、经典解析法、数值模拟法和实验法构成了隧道工程的研究方法体系,特别是后两者已成为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主要有效手段。3.勘测设

7、计技术方面公路隧道勘测设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首先是地质勘察手段的进步,如现代物探工具和高速地质钻机的使用。在初测地质勘查和施工阶段地质超前预报工作中普遍采取了地震波反射法、声波反射法、红外线探水法和地质雷达等。各种地质勘察方法的综合,使得地质情报的可靠度有了较大的改进;在设计理念方面,环保意识有所加强,施工前预设计、施工阶段信息化反馈动态设计的原则得到了推广;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采用,隧道围岩、结构、地层和临近构筑物的受力、变形及破坏的数值分析,为设计提供了量化依据;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手段的普及,使绘图工作的状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