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式语法理论汉语网络语言仿拟研究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汉语网络语言仿拟研究

ID:31973862

大小:1.81 MB

页数:37页

时间:2019-01-29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汉语网络语言仿拟研究_第1页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汉语网络语言仿拟研究_第2页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汉语网络语言仿拟研究_第3页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汉语网络语言仿拟研究_第4页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汉语网络语言仿拟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汉语网络语言仿拟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懈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的汉语网络语言仿拟研究》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岛睇云坦立年』月4日长春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及指导教师完全了解“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版权使用规定”,同意长春理工大学保留并向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中国优秀博

2、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CNKI系列数据库及其它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长春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马蟛么导师签名:进年』月掣日磁年≥月落日摘要仿拟是汉语中的一种比较常见的辞格,互联网语境下的仿拟更是呈现出了异常繁荣的景象。本研究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网络语言中的仿拟现象进行了认知方面的研究。网络语言仿拟包括仿音构式、仿词构式、仿句构式和仿篇构式,它们都是通过构式压制来完成认知的,主要包括语音压制和语

3、义压制,而语义压制又是通过转喻压制和隐喻压制实现的。网络语言中的仿拟构式可以分为语法构式和修辞构式,二者之间相互转化,语法构式向修辞构式的转化是修辞动因在起作用,而修辞构式向语法构式的转化其实是一个语法化现象。通过对网络语言中语法构式和修辞构式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互联网语境和学科大背影下的语法和修辞正走向相互结合的道路。关键词:网络语言;仿拟;构式语法;构式压制ABSTRACTParodyiSoneofthemostusualrhetoricalwaysinChinese,anditiSmorepopularinnetwork.Thisthesisis

4、doingacognitivestudyonparodyinnetworkbythetheoryofConstructionGrammar.Therearefourparodyconstructionsinnetwork:constructionbyimitatingsyllable.constructionbyimitatingword,constructionbyimitatingsentence,andconstructionbyimitatingchapter.TheyareallunderstoodbyConstructionCoercion

5、,especiallybythecoerciononsoundandmeaning.Andthemeaningcoerciondonebytheusageofmetonymyandmetaphor.Theparodyconstructionsofnetwordsconsistofgrammarconstructionsandrhetoricconstructions,andtheycouldconvertintoeachother.Thereasongrammarconstructionsconvertingimorhetoricconstructio

6、nsisthespecificrhetoricreason,andrhetoricconstructionsconvertingintogrammarconstructionsisactuallyaprocessofgrammaticalization.Bythestudyoftherelationshipbetweengrammarconstructionsandrhetoticconstructions,weknowthatgrammarandrhetoricinChinesearecombiningwitheach0ther.Keywords:N

7、etwords,Parody,ConstructionGrammar,ConstructionCoercion目录摘要⋯⋯⋯⋯⋯⋯⋯⋯⋯⋯⋯⋯⋯⋯⋯⋯⋯⋯⋯⋯⋯⋯⋯⋯⋯⋯⋯⋯⋯⋯⋯⋯3ABSTRACT⋯⋯⋯⋯⋯⋯⋯⋯⋯⋯⋯⋯⋯⋯⋯⋯⋯⋯⋯⋯⋯⋯⋯⋯⋯⋯⋯⋯⋯⋯⋯⋯⋯⋯⋯⋯⋯⋯⋯⋯⋯⋯⋯.4录⋯⋯⋯⋯⋯⋯⋯⋯⋯⋯⋯⋯⋯⋯⋯⋯⋯⋯⋯⋯⋯⋯⋯⋯⋯⋯⋯⋯⋯⋯⋯⋯..5第一章绪论⋯⋯⋯⋯⋯⋯⋯⋯⋯⋯⋯⋯⋯⋯⋯⋯⋯⋯⋯⋯⋯⋯⋯⋯⋯⋯⋯⋯⋯⋯..11.1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11.2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8、⋯⋯⋯⋯⋯⋯⋯⋯⋯⋯⋯⋯⋯11.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