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阳朔山水甲天下和丹霞地貌成因的思考.docx

桂林阳朔山水甲天下和丹霞地貌成因的思考.docx

ID:31996718

大小:3.28 MB

页数:45页

时间:2019-01-30

桂林阳朔山水甲天下和丹霞地貌成因的思考.docx_第1页
桂林阳朔山水甲天下和丹霞地貌成因的思考.docx_第2页
桂林阳朔山水甲天下和丹霞地貌成因的思考.docx_第3页
桂林阳朔山水甲天下和丹霞地貌成因的思考.docx_第4页
桂林阳朔山水甲天下和丹霞地貌成因的思考.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桂林阳朔山水甲天下和丹霞地貌成因的思考.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桂林、阳朔“山水甲天下”和丹霞地貌成因的思考科学网今年春节女婿开车全家从广州到阳朔一睹“阳朔山水甲天下”的风采。真是不虚此行,不仅看了阳朔美景,也思考了我国西南喀斯特岩溶地貌与丹霞地貌形成的原因与背景。长期以来教科书、科普文章讨论喀斯特岩溶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形成机制与原理较多,很少讨论它们的形成时代与背景,本文根据现场观察和宏观区域构造背景思考,提出一些看法供读者参考讨论。 首先,当然要先分享一下让人流连忘返的“阳朔山水甲天下”:沿着秀美的漓江从不同角度看着这山山水水,你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当地已经

2、有许许多多的传说。从地质上讲,所有这些起伏的峰峦、岩丘都是由近于水平成层的华南型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碳酸盐岩(石灰岩)组成的,它们是被地表、地下水切蚀、溶蚀而成形状各异、千姿百态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在阳朔,这些喀斯特岩丘一般海拔高度300-400m,多半由石炭-二叠纪碳酸盐岩(即石灰岩)组成,它们的成因如下图所示:1.曾经是由碳酸盐岩组成的高原,由于高原隆升,地表水下切形成了岩丘状喀斯特岩溶地貌;2.伴随高原隆升,地下水位下降,河流下切、溶蚀逐渐形成了现今所见沿江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桂林、阳朔“山水甲天下”就是

3、这样形成的。那么它们所经历的高原隆升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这一直是我国地学界一个谜团。从阳朔向东南到广州,从卫星照片上可见,地形是起伏的,不同海拔高度可以见到不同的地貌类型与出露地层。阳朔到平乐海拔高度从300至1100m 沿途多为喀斯特地貌,但到达海拔1100m的平乐出现了红层。广西平乐县狮子山主峰海拔1292.7m,山顶出露一套不整合覆盖在晚古生代碳酸盐岩之上的晚白垩世-古近纪红层盆地沉积。而从平乐向东南到贺州之间海拔低于1000m,又出现喀斯特溶岩地貌。到贺州地界海拔超过1000m,又出现红层贺州市区北

4、面主峰姑婆山海拔1731m,到山顶全部是晚白垩世-古近纪红层盆地沉积。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前述由石炭-二叠纪碳酸盐岩组成的高原顶面曾经应该覆盖着晚白垩世-古近纪红层盆地沉积,形成了高原的“顶盖”。云南、广西地区是云贵高原的腹地,第四纪以来强烈隆升,晚白垩世-古近纪红层“顶盖”被剥蚀殆尽,高原“顶盖”之下的晚古生代碳酸盐岩成为溶蚀的对象,因此沿漓江形成了美丽的喀斯特岩溶地貌,而桂东、粤西这些海拔1000m以上的山区还残留着晚白垩世-古近纪红层盆地的沉积,它们组成了桂粤山区的山顶,而它们在隆升剥蚀过程中形成的却是

5、丹霞地貌。广东丹霞山的古近纪丹霞地貌 如果放开视野,就会发现这种古近纪红盆形成的丹霞地貌遍布华南地区,如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的丹霞山;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的武夷山丹霞地貌和作者见到的武夷山、仙霞岭山顶残留的晚白垩世-古近纪红盆沉积。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武夷山浙江仙霞岭分水岭山顶残留的晚白垩世-古近纪红盆沉积湖南邵阳崀山丹霞地貌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的龙虎山赣州残留晚白垩世-古近纪红盆沉积。很有意思的是,相似的古近纪红盆沉积和丹霞地貌也大量出现在我国西部地区,如柴达木盆地古近纪丹霞地貌(下图);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

6、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丹霞地貌:原来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建教授1996年通过对我国东、西部盆地微体古生物和沉积岩相的对比研究[1-2],发现我国西部的塔里木、柴达木、羌塘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我国华南的江汉、苏北盆地等是晚白垩-古近紀期间存在的近于同纬度的泛盆地群带,它们现今的“Z”字形展布是因为印度板块的契入、旋转而导致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创新认识,作者近年在闽浙山区,武夷山、仙霞岭山顶分水岭和广东见到山区残留的晚白垩世-古近纪红盆沉积,证实了上述泛盆地群带覆盖了整个华南地区,资料表明甚至延伸到东海盆地。 

7、始新世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从北北西转向北西西,东亚大陆边缘首当其冲,我国东部形成了北北东向的盆-山地貌,也即李四光早年称谓的“輓近期(即中第三纪)新华夏系构造体系”,这是一场我国东部全域性的构造变形事件[3],作者延用了谭锡畴、李春昱1948年命名的“四川运动”,但时间不是晚白垩世之后的晚燕山期(现今许多地勘单位和学者仍然按此认识)而是渐新世末中新世之前;在华北河淮盆地中新统馆陶组与下覆渐新统东营组为区域性不整合接触,渐新世末普遍发生构造翻转,即出现表层逆冲推覆构造,唐智(1979)因而命名为“华北运

8、动”。华南地区则因这次“四川运动”构造期的挤压褶皱变形而隆升为高原。与此相近,由于印度洋中脊中新世的快速扩张,使印度板块向北陆-陆俯冲碰撞,引起青藏高原初次隆升,与隆升的华南一起形成了青藏-闽粤初始高原。这个中新世初期(24.6-23Ma)形成的初始高原,经历了17-3.6Ma将近1500万年的剥蚀、夷平,成为环高原盆地的主要物源区:塔里木、柴达木、渭南、河淮、南黄海、东海、南海、孟加拉湾等盆地都接受了中上新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