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pamp;#039;世界科技文化史&ampamp;#039;课程建设自.doc

&ampamp;#039;世界科技文化史&ampamp;#039;课程建设自.doc

ID:32080775

大小:9.02 M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1-31

&ampamp;#039;世界科技文化史&ampamp;#039;课程建设自.doc_第1页
&ampamp;#039;世界科技文化史&ampamp;#039;课程建设自.doc_第2页
&ampamp;#039;世界科技文化史&ampamp;#039;课程建设自.doc_第3页
&ampamp;#039;世界科技文化史&ampamp;#039;课程建设自.doc_第4页
&ampamp;#039;世界科技文化史&ampamp;#039;课程建设自.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ampamp;#039;世界科技文化史&ampamp;#039;课程建设自.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世界科技文化史”课程建设自评报告南开大学“世界科技文化史”课程组2010年3月20日21概述南开大学有重视科学史教育的优良传统。据南开校史记载,1925——1927年陈省身先生的老师、我国著名科学史家钱宝琮先生在南开理科本科生中开设了作为科学史的分支的数学史。这是在全国高校中首次开设科学史相关课程。我国科学史专家、原南开哲学系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刘珺珺教授开设了科学思想史,1990年9月现任课程组组长李建珊教授,在科学史研究的基础上,为全校文理各专业开设“科学思想史”公选课。自1998年南开大学被确定为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来,学

2、校在时任教务长车铭洲教授等推动下,把“科学思想史”更名为“世界科技文化史”,作为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基地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并决定从1999级本科生开始在全校文科各专业将这门课开设为公共必修课程。从2004年开始,该课程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该课程于2004年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2005年获得南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于2006年评为南开大学“示范精品课”,2007年获得“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立项(2009年9月已结项)等多项教学奖励或资助。2007年12月,该课程作为核心课程之一,和

3、国家级教学名师顾沛教授主持的“数学文化”等课程联合,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科学素质教育系列公共课教学团队”,世界科技文化史课程是该团队科学素质教育课程中唯一的公共必修课。2009年1月该课程组负责人李建珊教授主持完成的学校教学改革重大项目“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尝试——世界科技文化史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改革”,获得“南开大学2008年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6月“世界科技文化史”课程被天津市教委批准为“天津市精品课”,2009年10课程负责人李建珊作为第三完成人的教学成果——“构建科学教育公共课新模式,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科学与人文双

4、翼齐飞’”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与国内一些高校科学史教学主要进行科学成果史的介绍不同,该课程从文化的特定角度探讨科技史教学的路子,在教学内容上实行了重大调整,强调融科学精神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于一体,深入发掘科学活动中人文精神的历史的和现实的表现形式,注重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内容与科学素质内容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大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中的人文精神、科学价值规范等问题有较清醒和前瞻性的认识。课程组成员通过对科学知识、科学传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价值规范的成长过程及其曲折性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了科技文化、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培

5、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而发挥了一般专业知识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该课程强调作为“教学研究型大学”,不仅应使教学和科学研究双翼齐飞,而且应使教学工作建立在科研的坚实基础上,使得教学内容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和开放性。近五年来李建珊教授主持了3项与科学史有关的教育部社科基金和985项目,撰写了《欧洲科学文化史研究》专著,课程组成员发表了18篇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其中,课程负责人李建珊教授等撰写的“科技价值二分的哲学思考”和王阳副教授等撰写的“论美国科学不端行为定义的历史演变”两文,分别被《新华文摘》2008,No.4和2009,No.15全文转

6、载。为编写、出版《世界科技文化史教程》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课程组重视教材建设,把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融于教材建设之中。几年来,该课程组先后编写出版了该课程使用的三版教材。21李建珊、刘洪涛教授主编的《世界科技文化史》获得200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04年,李建珊教授主编的《科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李建珊教授主持的包括文本教材和采用DREAMWEAVER编制的网络版课件的立体化教材《世界科技文化史教程》2009年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在教学队伍方面,课程负责人李建珊以及课程

7、组成员赵万里、王左立均有本科物理学或化学学历,并有哲学研究生学历;7位主讲教师均有科技哲学或科学社会学研究生学历。课程组9名成员中,本科学历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南开大学。其中,博士7人,硕士2人。年龄结构:58岁以上1人,45—57岁2人,35-44岁3人,35岁以下3人。9人中,本科学历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和山西大学,结构合理,具有知识互补作用。自2004年以来该课程全部实现计算机多媒体授课方式。2007年以来,课程组先后完成了5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示范录像,并利用网络平台把整合的教学资源陆续挂到我校哲学系网站。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

8、上资源,及时了解该课程的最新进展。在由李建珊教授主持、并有专门技术人员维护的南开大学“世界科技文化史”动态网站中,不仅有课程组成员公开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