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版】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ppt

【5A版】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ppt

ID:32137986

大小:177.5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01-31

【5A版】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ppt_第1页
【5A版】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ppt_第2页
【5A版】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ppt_第3页
【5A版】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ppt_第4页
【5A版】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5A版】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王安石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拜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在神宗皇帝的信任和支持下,推行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实施改革措施,史称“熙丰新政”。一、王安石的教育改革(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三)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一,扩增太学校舍。北宋太学至熙宁初,仅借用锡庆院廊庑数十间房子,局居一隅,十分拥挤。王安石执政后,于熙宁四年(1071年),将整个锡庆院均作为太学校舍,并另在朝集院西庑建造讲书堂数间,基

2、本上保证了教学以及师生工作、生活用房。第二,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规定除主管官员之外,增设太学直讲至10人,每两人负责讲授一经。为了保证质量,增设的直讲必须由中书亲自遴选,或由主管官员奏举。对于“教导有方”者,予以提升;而对“职事不修”者,则坚决贬黜。三,创立“太学三舍选查升补之法”,简称“三舍法”。其主要内容为: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为三部分,初入太学者,“验所隶州公据”,经考试合格入外舍肆业,为外舍生,初不限员,后定额700人,元丰二年增至2000人。外舍每月考试一次,每年举行一次公试(升舍考试),成绩获得第一、二等者,再参酌

3、平时行艺,升入内舍肆业,为内舍生。内舍初定学额200人,元丰二年增为3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为优、平两等者,再参酌平时行艺,升入上舍肆业,为上舍生。上舍学额为100人,亦每两年举行一次考试,考试方式与科举考试“省试法”相同,太学学官不能参与,而由朝廷另委考官主持。成绩评定分为三等:平时行艺与所试学业俱优为上等,一优一平为中等,全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等者免殿试,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礼部试,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免贡举,直接参加礼部试。“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

4、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北宋普遍设立州县地方学校,始于“庆历兴学”。但是范仲淹不久就被排挤出中央,兴学夭折,州县学徒有其名,而无其实。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王安石执政后,即奏请恢复和整顿地方学校,宋神宗接受了王安石的建议,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先在京东、京西、陕西、河东、河北五路设置学官,接着又在三月,“诏诸路置学官,“使之教导”,即专司地方学校的恢复、整顿和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又命诸州皆设学校,每州学给学田“四十顷以赡士”,并设立小学教授

5、。为了保证教师质量,熙宁八年(1075年),又下诏各州学官先赴学士院考试,“取优通者选差”。(三)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熙宁五年(1072年),在京师武成王庙旧址恢复了已废近30年的武学。熙宁六年,在朝集院创立律学,并规定了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同一时期,又对医学进行了整顿。这些措施使北宋的专科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为了统一思想,改变“谈经者人人殊”的局面,熙宁六年三月,宋神宗下诏设置经义局,训释儒家三部经书:《诗经》、《尚书》和《周礼》,命王安石主持。熙宁八年六月书成,“随颁于学官,号曰《三经新义》”。自此,在“熙宁兴学”期间,《三经

6、新义》不仅成为士子必须学习的官定统一教材,而且也是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和标准答案。   此外,王安石还主持了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根据他的建议,熙宁四年二月,正式下令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考试罢诗赋、帖经、墨义,试以经义、论、策。   王安石对教育所作的一系列改革,使北宋的教育出现了转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二、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一)崇尚实用的教育管理观(二)系统的人才理论安石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对于治国安民的重要作用。他在《慈溪县学记》中说“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他在《乞改科条例》中又说“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而习成于下,其人才足以有为

7、于世。”他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明确提出国家兴学设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为天下国家之用”的人才。这种人才应该是“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厉害得,治国而国安利”。就是说,应该能够承担起治国安民的重任,即具有实际的治国才能。他批评当时的学校教育不能承担起培养治国安民的实用人才的重任,主要存在几大弊端:其一是学校徒具形式,没有起到真正培养人才的作用;其二是教官选择不当,滥竽充数;其三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其四是文武脱节,轻武重文。为使学校真正培养出“为天下国家之用”的人才,王安石一方面主张改革学校管理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普遍设立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