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solo分类法的信息技术作品评价方式分析

关于solo分类法的信息技术作品评价方式分析

ID:32141258

大小:18.23 MB

页数:50页

时间:2019-01-31

关于solo分类法的信息技术作品评价方式分析_第1页
关于solo分类法的信息技术作品评价方式分析_第2页
关于solo分类法的信息技术作品评价方式分析_第3页
关于solo分类法的信息技术作品评价方式分析_第4页
关于solo分类法的信息技术作品评价方式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solo分类法的信息技术作品评价方式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第1章绪论校本课程峙。黄黎明和颜穗芬提出SOLO分类法对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借鉴意义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高凌飚、吴维宁、黄牧航等发表了相应的文章介绍SOLO分类法如何对考试中的开放试题进行评价。在具体学科方面,康铮在其硕士论文中对历史思维能力评价现状进行分析并对SOLO分类法进行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SOLO分类法对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些启示17。2.实证研究类国内首先将SOLO分类法运用于实证研究领域的是高考试题的编制。2006年,广东省历史高考命题率先使用了SOLO分类法,2007、2008年上海市的历史高考命题也采用了此种评价方法””。2006年,广东省考试

2、中心依据SOLO分类法量身定做了一道历史学科的高考试题,开始在高考试题中进行尝试性的实验研究。SOLO分类法不仅可以用于试题的编制,而且还可以用在具体学科教学实践中。宋洁,赵雷洪”将化学开放性问题分为四种形式:条件开放、情境开放、策略开放、结论开放。同时应用SOLO分类法评价开放性试题,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和激励学生采用深层次的探究式学习策略的双重功能。历史学科方面,除了对考试试题进行改革外,运用SOLO分类法对历史思维进行训练实验研究,力图通过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手段等自变量的变化来诱导因变量发生所期望的变化”。该实验对于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具有

3、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地理学科方面,于菲在她的硕士论文中研究发现运用SOLO分类法可以确定课堂教学起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从而在评价学生思维结构的基础上开展教学21。通过大量的文献综述发现,国内对于SOLO分类法的研究包括SOLO分类法在中学各学科的应用探索,也有对SOLO分类法的一般介绍,研究最多的就是SOLO分类法在各个学科中的适用性问题,国外的不少研究也主要集中于SOLO分类法在各学科开放性试题的评分应用。总的来说,研究者们主要在探讨如何将SOLO分类法运用于试卷的开放性试题中,然后基于SOLO分类法编制出试题标准,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思维水平进行评定。信息技术学

4、科作为随着时代发展而兴起的科目,有一些学者也在探索如何将SOLO分类法的应用研究扩大,而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学科中,虽然相关研究还较少,但是那些宝贵的研究值得我们关注。本文的研究是将SOLO分类法应用于信息技术学科的一次探索尝试。在信息技术评价方面,游建波指出关于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法的讨论由来已久。15张琴美.SOLO模型的建构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启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2).16黄黎明,颜穗芬.SOLO分类评价理论及其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天中期刊,2007,(6).”康铮.SOLO理论及其在历史教学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康铮,

5、林唯.基于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历史思维训练实验研究[J】.历史教学,2008,(23)”黄牧航.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J】.历史教学,2004,112).20宋杰,赵雷洪.化学开放性问题的SOLO分类评价思维【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21于菲.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4万方数据第1章绪论信息技术课程主要讲的是技能操作,目前普遍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不科学的弊端,还存在着评价过程主观性强和评价效率低的现象”。他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制定了三个关于信息技

6、术作品的评价量规。也有一些学者如洪东忍通过教学评价平台来对学生作品开展较为全面,系统的评价,认为其能较为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水平。通过一些文献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对于信息技术作品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对作品操作技能方面的评价,而对于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关注少之又少。1.4研究内容与方法1.4.1研究内容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为了推进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而实施的课程改革,是教材概念和课程本身的根本性变革。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技术能力与培养他们对学科的兴趣、信息社会价值观、责任感的要求是并重的,并不因学科独具的技术要求的特殊性而偏废对比技术培养更为重要的其他信息素养的训练养成。这体

7、现了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对受教育者培养要求的全面性,也正是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重要表征之一23。信息素养包含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其中,信息意识是前提,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把握信息素养的方向。对于信息能力的培养,不仅强调个体对信息的使用、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并创造新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而且应强调培养信息能力还应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等间接能力“。现在的评价体系对操作性等客观知识与外显的操作技能可以进行评价,而对诸如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思维能力就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