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论文-《贞观政要集校》叙录.doc

文化研究论文-《贞观政要集校》叙录.doc

ID:32149543

大小:73.8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9-01-31

文化研究论文-《贞观政要集校》叙录.doc_第1页
文化研究论文-《贞观政要集校》叙录.doc_第2页
文化研究论文-《贞观政要集校》叙录.doc_第3页
文化研究论文-《贞观政要集校》叙录.doc_第4页
文化研究论文-《贞观政要集校》叙录.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化研究论文-《贞观政要集校》叙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化研究论文-《贞观政要集校》叙录  《贞观政要》10卷40篇,是唐太宗君臣探寻致治之道的一部重要言论集,包括为君之道、政体、任贤、纳谏、文教、务农、刑法、征战、安边以及太子诸王教戒、处理政务的态度和做法,直至如何居安思危、慎终如始,深受唐、宋以来有作为的帝王的重视。  然而,这样一部治政要籍,自问世及至五代时期,知之者甚微,长期以来存在着“三不详”的问题:编著者吴兢的生年和晚年经历不详,《贞观政要》成书和进奏时间不详,其书流传和版本情况不详。  《旧唐书》虽有《吴兢传》,却未载其编录《贞观政要》。整

2、部《旧唐书》没有一处正式提到这本书,只在《文宗纪》下的“史臣曰”中有“帝在藩时,喜读《贞观政要》”一句,说明该书在唐代并未流传。北宋时,《新唐书》、《资治通鉴·唐纪》中虽多次提及此书,可《新唐书·吴兢传》仍然未载其编录《贞观政要》,只在《艺文志》二《杂史类》有吴兢《唐书备阙记》10卷、《太宗勋史》1卷、《贞观政要》10卷,都列在“不著录”范围,表示唐代未著录,是宋代的藏书。南宋时,两大藏书家、目录家都著录了该书,但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杂史类》仅择吴兢书序的片语只言,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典故类》的著录

3、则集中反映了当时对该书的了解情况,全文如下:   《贞观政要》十卷  唐吴兢撰。前题“卫尉少卿兼修国史”。按《新、旧书》列传,兢未尝为此官。而书亦不记岁月,但其首称“良相侍中安阳公、中书令河东公”,亦未详为何人。《馆阁书目》云“神龙中所进”,当考。[1] 从这段著录看,南宋时关于吴兢与《贞观政要》的成书已经出现诸多疑问。  半个多世纪后,元代刻印的王应麟《玉海》,其《艺文·政要宝训类》著录《贞观政要》,引《书目》的考证:  序云“有唐良相曰侍中安阳公源乾曜、中书令河东公张嘉贞,爰命下才,备加甄录。”…

4、…乾曜、嘉贞开元八年五月始拜是官(按《本纪》,开元八年乾曜为侍中,张嘉贞为中书令,十一年而嘉贞贬,十五年乾曜罢),至九年九月张说亦相。若二公并相之时,盖可知矣,其上于开元八年、九年欤。[2] 这一说法,为多数学者沿用,直至清修《四库全书总目》。四库馆臣却是另一种说法:   其书在当时尝经表进,而不著年月,惟兢自序所称侍中安阳公者乃源乾曜、中书令河东公者乃张嘉贞。考《玄宗本纪》,乾曜为侍中、嘉贞为中书令,皆在开元八年,则兢成此书,又在八年以后矣。书中所记太宗事迹,以《唐书》、《通鉴》参考,亦颇见牴牾。…

5、…史称:“兢叙事简核,号‘良史’,而晚节稍疏牾。”此书盖出其髦年之笔,故不能尽免渗漏。[3] 这又给人以《贞观政要》乃吴兢“髦年之笔”的说法。  宋、元之际,不仅藏书家、目录家已经弄不清《贞观政要》成书的情况,就是各种传本也颇多“传写谬误”,所以才有元代戈直的“会萃众本,参互考订”,但又造成章之分合不当与新的脱讹。  为什么这样一部编著自其问世,便有如此多的疑问呢?这一切,只能回到编著者吴兢所处的时代中去寻找原因。 一、吴兢生平事迹 吴兢,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记载稍有不同,《旧唐书》卷10

6、2《吴兢传》记为:  天宝八年,卒于家,时年八十余。 《新唐书》卷132《吴兢传》则简化为:   天宝初,入为恒王傅。……卒,年八十。 如果“天宝八年,卒于家”的记载无误,究竟“时年八十余”,还是“年八十”?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吴兢卒于玄宗天宝八载(公元749年),以此上推80整年,则为公元669年,即高宗总章二年。古人惯用虚岁,“年八十”实为79岁,上推为公元670年,即高宗咸亨元年。但若为“八十余”,实际年龄至少为80周岁,则生年不当晚于公元669年。由此,对其生卒年出现三种表述情况:669-7

7、49年,约669-749年,670-749年。  根据两部《唐书》的记载,吴兢的生年只能是个概数,即生于公元669年前后,可以作如下两种表述:  1.吴兢(公元669或670--749年)  2.吴兢,生高宗总章、咸亨之交(公元669--670年),卒玄宗天宝八载(公元749年)。  《旧唐书》称吴兢“励志勤学,博通经史。”武则天当政的最后几年,魏元忠、朱敬则“深器重之”,荐其有史才。长安三年(703)正月诏修唐史,吴兢以直史馆身份奉命与朱敬则、徐坚、刘知几等共同修撰。这是吴兢史学生涯的开始。数月后,

8、拜右拾遗内供奉。当年,共同修成《唐书》80卷。  中宗神龙元年(705),桓彦范与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武则天还政中宗。中宗以桓彦范为纳言(即侍中),吴兢代桓彦范写谢表,这就是收在《文苑英华》卷573中的《为桓侍郎让侍中表》,也是现存吴兢最早的一篇文章。  不久,柳冲上表请修氏族之谱,吴兢以补阙之职奉诏预修。  神龙二年(706),与刘知几等预修《则天实录》。不久,武三思、韦皇后势力膨胀。补阙张景源以“母子承业,不可言中兴”,要中宗承袭武周之制。补阙权若讷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