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论文-漫说“纯文学”.doc

文化研究论文-漫说“纯文学”.doc

ID:32149668

大小:28.48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1-31

文化研究论文-漫说“纯文学”.doc_第1页
文化研究论文-漫说“纯文学”.doc_第2页
文化研究论文-漫说“纯文学”.doc_第3页
文化研究论文-漫说“纯文学”.doc_第4页
文化研究论文-漫说“纯文学”.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化研究论文-漫说“纯文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化研究论文-漫说“纯文学”  一、为什么要反思“纯文学”   李静:长期以来,“纯文学”这样一个概念相当流行,至今对文学写作和文学批评仍有很大影响,甚至在商业化已经深深锲入文学机体内部的九十年代,“纯文学”的观念仍然被大多数作家和批评家所信奉。但是,近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当前的“纯文学”观念问题很大——文学应该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它对人类存在状况的审视和表现本来就是没有边界的,或许文学本来就是最“不纯”的?听说您最近几次在会上说,现在应该对“纯文学”这一习惯性的概念和观念进行反思。您能不能具体说一下:“纯文学”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为什么

2、要对它进行反思?作为八十年代“先锋文学”和“纯文学”的倡导者,您对九十年代“纯文学”的创作状况作何评价?   李陀:“纯文学”这个概念最早什么时候出现,它的形成历史是什么样的?这恐怕要做仔细的梳理和研究才成,大约八十年代初,开始有纯文学的提法,但是当时没有成为大家都认可的文学规范。这样一种观念为什么到八十年代后期才在中国得到普遍的赞同?还有,为什么它作为一种文学理想、文学坚持,到九十年代才成为主流的文学概念?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九十年代中国一直处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当中,文学就像一条不知所终的河流,你不知道它会流向哪里,现在九十年代

3、已经到尾声,十年来文学总的态势和大的方向,我们已经可以看得比较清楚,在这种时候回一下头,一边检讨和反省八十年代的文学,一边对“纯文学”这种观念在九十年代所起的作用做一下回顾和讨论,我觉得很有必要,对以后文学的走向也许会有些好处。   总起来说,我认为“纯文学”在这十年里对文学写作的影响不是很好,有很多问题。你知道,追求文学和艺术的“纯”这样的想法并不是中国独有的,但是“纯文学”这种说法在中国出现并且存活下来,这有一个七十、八十年代之交的特殊历史环境,那就是:“文革”刚刚结束,非常僵化的文学教条还严重地束缚着文学——比如“文艺从属于政治”,文

4、学一定要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及从样板戏里总结出来的“高大全”等等,这些“艺术原则”都成为不能违背的教条,成为文学“解放”的严重障碍。在那种情况下,作家只有冲决、抵制、批判这些文学教条,写作才能解放,才可能发展一种新的写作。“文革”以后,最初是“伤痕文学”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喜欢,批评界当时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文学发展(所谓“新时期文学”),把它看成是“拨乱反正”在文学领域的具体实践,具有非常的创新意义。但是我一直对这种写作评价不高,觉得它基本上还是工农兵文学那一套的继续和发展,作为文学的一种潮流,它没有提出新的文学原则、规范和框架,

5、因此伤痕文学基本是一种“旧”文学。(我这些看法后来在《1985》这篇文章里有较详细的论说。)由于当时主流批评家们对伤痕文学的评价非常高(现在也还有人对它评价非常高),而对此持怀疑、反对态度的人也不是我一个,于是围绕着“伤痕文学”就有了很激烈的冲突,这种冲突到1985年前后尖锐化,对八十年代有着决定性影响的“新潮批评”也由此而起。但是这段历史现在很多人都忘记了。   李静:您认为什么时候当代文学发生了真正的变革?   李陀:我看是1985年以后,因为那前后出现了汪曾祺、阿城、莫言、韩少功、李锐、王安忆、刘索拉等人的写作,开始打破伤痕文学、反思

6、文学等在表面上进行“变革”,实际上却沿袭“工农兵文艺”路线这样一个文学局面。大概1987年末,我发表了一篇题为《昔日顽童今何在》的短文,说真正的文学革命在1987年发生。当时很多人都嗤之以鼻,因为这就根本否定了那时普遍的一种看法:伤痕文学才是“文革”后文学变革的标志。其实,如果认真地追根溯源,这一文学变革应该从“朦胧诗”的出现,到1985年“寻根文学”,到1987年实验小说这样一条线索去考察,直到出现余华、苏童、格非、马原、残雪、孙甘露这批作家,又出现了黄子平、孟悦、吴亮、蔡翔、程德培、王晓明、陈思和这一群批评家,这时候文学才发生真正的变化

7、,或者说革命(是不是应该叫做革命?我到现在也还拿不准)。当然这么说有点简单化,就拿1985—1987年间的写作来说,那是非常多样丰富的,无论“寻根文学”,无论“实验小说”,无论“新写实”,都只是其一端,并不能代表当时文学写作的整体面貌,更不能以此看轻或忽视其它的写作,那一段历史是非常复杂的。我希望有一天文学史家能对这种复杂性进行充分的分析,比如不仅把那一时期的文学当作“创作”,而且当作内部充满矛盾与紧张的文学话语的“生产过程”来分析,分析这一过程中宏观和微观的权力关系所构成的条件,分析各种权力和各种文学话语间的复杂关联,分析变革中的制度性实

8、践和话语生产的互动关系,等等。还应该强调的一点是:从汉语写作的历史来看,八十年代后期的文学成绩是相当高的,应该说超过了五四以后的任何一个时期,可惜文学史写作跟不上(包括钱理群、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