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设题类型及答题方法

诗歌鉴赏之设题类型及答题方法

ID:32174398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01

诗歌鉴赏之设题类型及答题方法_第1页
诗歌鉴赏之设题类型及答题方法_第2页
诗歌鉴赏之设题类型及答题方法_第3页
诗歌鉴赏之设题类型及答题方法_第4页
诗歌鉴赏之设题类型及答题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之设题类型及答题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诗歌鉴赏之设题类型及答题方法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可谓是异彩纷呈,准确的炼字、妙用的技巧、经典的意象、丰富的情感既展示了我国古典文化的风采,又考查了考生美学层面上的鉴赏能力。古诗鉴赏,动乎心,发于情,培养诗的感觉与悟性是根本,当然熟悉高考命题者设题的角度,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肯定可以为考生的答题锦上添花。角度一:理解、赏析关键字词。这里有两种题型,一是对诗歌中的关键字词进行赏析,如上海卷要求对李白“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挂”字加以赏析,天津卷要求对南宋汪元量的“北望烟云不尽头”中的“望”字加以赏析。二是对流传下来的不同版

2、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区别分析。【典型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解题思路】本题是一道开放题,重点考查对关键词的鉴赏。“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大雁懂得人情,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含蓄地表达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

3、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而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的拟人化手法。【温馨提示】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造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性、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另外。古人评诗有“诗眼”一说,所谓诗眼就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词。抓住了诗眼分析,我们就能看清这首诗的情感世界。如何判断

4、诗眼之所在昵?一般说来,诗眼都是在全诗的后两句,因为诗人通常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最后两句往往才是诗歌的主旨所在。另外,诗眼以表现力强的动词和形容词居多。角度二:概括语言特点。【典型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邯郸冬至夜思家自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解题思路】白诗语言风格,学生应该多有耳闻,据传白居易诗写成后都要读给邻居家的老奶奶听。另外,高中语文《唐诗简介》中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

5、诗要写得通俗易懂”的话。答案:朴实无华。【温馨提示】多了解,多记忆。常见的语言风格有:王维的清新典雅,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朴实无华,苏轼的豪迈旷达,陆游的悲壮忧愤,李清照的柔婉隽永,辛弃疾的雄浑悲慨。此外,下面5个适应范围较广的词语也是概括诗歌语言特点时常用的。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如王维“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二句。质朴:这类语言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作者往往不刻意追求华美的语言,而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叙述,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如孟郊“慈母手中线

6、。游子身上农”一句,杜甫的《三吏》《三别》皆是此类语言的典范。绮丽:其特点足用华丽的词藻、多变的修辞、神奇的想象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如雍陶的《题君山》一诗“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用笔就是浓墨重彩。隽永:这类语言的风格是意在言外,作者用含蓄委婉的语言将要表达的意思寄寓其中,让读者品味。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就是此类。简练:其特点是语言简洁、凝练,注重炼字、炼句:如贾岛诗最明显的风格就是简练。角度三:理解、赏析一句

7、诗。分为两类。一是对整句诗内容的理解,如山东卷。二是要求从整首诗中找出能够体现题目要求的一句诗,如江苏卷要求从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中找出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的一句诗。【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阴浮远堂戴复古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回答。【解题思路】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

8、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温馨提示】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描述诗句,再现诗歌的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常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将原诗句描述得形象生动,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呢?就是要身临其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