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类题型知识结构树

阅读类题型知识结构树

ID:32207974

大小:10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01

阅读类题型知识结构树_第1页
阅读类题型知识结构树_第2页
阅读类题型知识结构树_第3页
阅读类题型知识结构树_第4页
阅读类题型知识结构树_第5页
资源描述:

《阅读类题型知识结构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阅读类题型解法归纳一【诗歌鉴赏部分】1、炼字●提问方式:那一字用得最为传神?某句中画龙点睛的一个字是?答题模式1、该字使用了*****手法(修辞——拟人、比喻、通感;表现手法——化虚为实)。2、准确(生动、传神)勾画出****的情景(场面)3、表达了(展示)作者****的心情(心理),或者渲染了****的意境或氛围。补充、叠词:除了像前面的一些回答思路外,还要加上——增强语言的音韵美、修辞美。、拟声词:除像前面的一些回答思路外,还要加上——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2、一字串诗●提问方式:诗歌体现了一个“*”字,请你说说全诗是如何围绕“*”字展开的?提问变体:全

2、诗并无“*”字,却处处有“*”,作分析。答题模式(1)分说每一句(联)或者上片、下片与关键字在内容上的关系。(2)总说该词对突出主旨或者结构所起的作用。3、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活泼繁复绮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淡远幽静幽默诙谐生动形象有音乐美婉约答题模式:(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这种语言风格或特色的好处(如表现了诗人的某钟情感或者营造什么意境或者塑造什么人物形象等等)4、景物●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

3、的画面?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答题步骤①概括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有时还要加上时间地点:如塞外、江南;暮春、深秋;战乱后、水灾后。等。5、写景的手法●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是如何写景的?这首诗歌写景的特色?正确解答一是视觉、听觉或者画面色彩(声色形味);二是观察角度变化,如由远及近、由高及低等;三是动态、静态;四是虚实。五、白描。六、修辞。6、物象8/8●提问方式:请分析本诗中“梧桐”、“寒蝉”形象。本诗的“***”物象

4、具有什么特点?答题模式(1)分析物象的基本特征;(2)分析物象的意义(寄寓了或体现了或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题或哲理)。7、人物形象●提问方式: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做题思路:(1)什么形象;(2)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3)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寄寓了或体现了或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步有时可以省掉。另外,一二两步有时可以融合成一个长单句。】8、修辞手法●提问方式:本诗某句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答题模式1、本诗某句使用了********的修辞手法。2、该手法如何使用的。3、使用此手法在内容、思想感情或艺术上的效果。9、表达技巧●

5、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答题模式1、本诗某句使用了********的表现手法。2、该手法如何使用的或者说该手法在本诗中的具体特点。3、使用此手法在内容、思想感情或艺术上的效果。注意:先考虑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10、情感、主旨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注意:有时不一定是就全诗,而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答题模式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注意:1、如果命题者专考情感,分值是3分以上,很可能是几种情感的交织。2、如果文中有结合

6、诗句的要求,就一定要联系具体诗句。11、景情关系提问方式: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或者本诗的某联。答题模式1、景与情的关系——要么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要么反衬(以乐景写哀情)。2、写了什么景。3、抒了什么情。12、虚实关系提问方式:请从“虚”与“实”的角度,赏析本诗或者本诗的某联。答题模式1、某处是实写,写了什么内容;某处是虚写(虚写包括:想象、梦境、回忆),写了什么内容。2、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13、某处写景的句子有什么作用。1、点明时令或背景。2、渲染某种氛围或营造某种意境。3、有时烘托诗中的人物形象。4、有时奠定全诗的基调。5、表现了诗人的某种感情。8

7、/814、评价提问方式:古人或者有人认为本诗或者本诗某处“…………”,(省略处是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你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答题思路:(1)同意或不同意。(赞美的多同意,批评的多不同意)(2)结合诗歌具体阐述理由。(3)稍作总结。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15、比较异同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同:两首诗都……(2)异:《***》如何如何,而《……》则如何如何16、自主赏析。提问方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