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版】大学语文-庄子秋水.ppt

【5A版】大学语文-庄子秋水.ppt

ID:32229462

大小:437.0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9-02-01

【5A版】大学语文-庄子秋水.ppt_第1页
【5A版】大学语文-庄子秋水.ppt_第2页
【5A版】大学语文-庄子秋水.ppt_第3页
【5A版】大学语文-庄子秋水.ppt_第4页
【5A版】大学语文-庄子秋水.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5A版】大学语文-庄子秋水.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庄子•秋水(节选)庄子小传司马迁《史记》写老子列传,把庄子小传附录其后,仅有235字。(一)庄子者,蒙人也,名周。(二)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三)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与老子之言。(四)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五)其言恍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庄子出身贫寒,曾借粟度日。他追求精神自由,视名利地位如粪土腐鼠。只做过卑微的蒙地漆园小吏。楚威王闻其贤明,以厚礼聘任相职,不就。说是做官戕[qiān

2、g]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齐王慕名曾派使臣携重金聘他为相,庄周回答,宁愿在脏水沟里自由嬉戏,不愿受当权者的羁绊,拒绝了聘请。终生穷困。庄子淡泊名利,向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怎样理解庄子的“道”?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并称“老庄”。《庄子》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其中心就是“道”,这也是道家学派的由来。“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可指宇宙的本原,可指万物发展变化所依循的规律,又可指宇宙万物的同一性,同时,“道”还可视为哲学领域的一种境界。《老子》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主张,即“无为而为”或“无为而无不为。《庄子》的

3、中心是,探求个人在沉重的黑暗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认为一切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毫无意义。注:道家的政治主张,无所作为就能把天下治理好。现也指不要干涉过多,让人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表面看,庄子思想是消极遁世的,但这只是从统治者和社会角度衡量的结果。庄子不像儒家,他不愿为统治者以及百姓卖命,贡献自己的才能与智慧,因为他不仅反对一切制度与人为文明,而且认为,个人渺小至极,即使才能再大,也无法让社会理想化,更无法救黎民于水火之中,个人能做的,就是使自己的生命达到自由

4、的天地境界,因此,他从来不企图在这样的世道有所作为,他所想的是如何使个人的生命活得精彩。无用之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庄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童仆)杀雁而享(享用)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便是庄子的生存智慧。庄子小故事两则庖丁解牛别人解牛用坏了

5、无数刀,庖丁那把刀用了19年还像新的,没有损坏,原因何在?因为他了解牛的结构,知道哪里有缝隙。别人是劈,他是割。解牛是庖丁的职业,因为了解全牛(社会),所以他的刀(自己)可不受任何损害。这故事告诉我们,生存是需要智慧的。冯友兰先生曾有“人生四境界说”。自然境界:层次最低的人生境界。“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功利境界: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已有清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仅限于自身,所以“为自己谋利”是生活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特征。道德境界:“尽伦尽职”是这一境界者的特征。冯友兰把这一

6、特征概括为“行义”,即“为公”。天地境界:这种人的行为已非停留在“行义”,而是“事天”。具有这一境界的人,对宇宙人生已有完全的了解,因此,“天地境界”可使人的生活获得最大的意义,使人生具有最高价值。予以为,普通人大抵处于第一、二境界;孔子、孟子、墨子等人,属第三境界,而庄子是天地境界中人。这一境界中人凤毛麟角,一个原因是,普通人连生存都是极大的问题,根本不可能无视生存问题而去追求最高境界。《庄子》《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学派的经典。今通行本收文33篇(内7篇、外15篇、杂11篇)。相传内篇为庄周自著,外、杂篇是庄周的门人和后学所撰。这

7、些文章大都构思精巧,想象丰富,文笔恣肆,词藻瑰丽,并多用寓言形式,善作连类比喻,富有浪漫色彩。《庄子》一书,对后人的人生观、文艺观和文艺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秋水》赏析【题解】《秋水》是《庄子》中的一篇,用篇首两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课文仅节选《秋水》第一部分。南华秋水图(仇英)秋水(节选)《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辩(通“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始旋(改变)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

8、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曾听说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第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