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酒楼上》结构的形式主义分析

鲁迅《在酒楼上》结构的形式主义分析

ID:32258783

大小:61.3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02

鲁迅《在酒楼上》结构的形式主义分析_第1页
鲁迅《在酒楼上》结构的形式主义分析_第2页
鲁迅《在酒楼上》结构的形式主义分析_第3页
鲁迅《在酒楼上》结构的形式主义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鲁迅《在酒楼上》结构的形式主义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5):16一20JournalofLanzhouUniv.(SoeialSeienees)Vol.29No.52001P16一20鲁迅《在酒楼上》结构的形式主义分析古世仓(兰州大学中文系,甘肃兰州730000)内容摘耍:《在酒楼土》的核心结构是“锁闭式”的对话结构,而共整体结构又具有“开放式”特征,并对理解小说的意班及其在香迅艺术创过中的意义更加重要.它实质是普迅精神困境的一种艺术展开形式,充分显示了香迅小说构忍的巨匠特征。关桩词:普迅;《在酒楼上》;核心结构;对话结构;整体结构中图分类号:1210.97文献标识

2、码:A文章编号:1000一2804(2001)05一0016一05尧穴绮岁吕七尧众穴川岁吕七尧穴夕踌岑七尧穴只岁吕娜七尧穴瞬华吕七尧众户绍吕冰多冰七尧烧夕绍唠月乡娜七众夕乡吕七众夕多扮七众编罗岁吕七尧穴月岁踌价《在酒楼上》是鲁迅结构最精美的小说之一,很多研究者都指出这一点并对其做了一些分析。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以鲁迅精神在创作中的贯通为视角对其所做的分析尤具启发性,但限于专著的体例,例证性的分析还没有顾及到这篇小说结构更广的意义。我认为,《在酒楼上》结构的反讽是双重的,而对其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对于理解小说的基本涵义、鲁迅精神世界在创作中的贯通及鲁迅小

3、说构思的巨匠特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核心的“锁闭式”对话结构《在酒楼上》基本结构的核心是孤独者(李欧梵所说的“独异个人”)在现实中的挫败及完全疏离于现实的精神呈现,“代表着一种作者清理自己感情的舞台方式’,①。它首先诉诸阅读的意义是以对话者与现实相疏离的“舞台方式”表现的,可以看作“实际上是由作者安排的一次内心独白的戏剧虚构’,②。小说在展示核心的孤独者对话时形成了戏剧的“锁闭式”结构。小说结构的首层涵义,是孤独者改造现实而又被现实所挫败,终至于颓唐和“予及汝偕亡”的精神历程的呈现。小说正是以酒楼相遇的一对当年朋友对话的形式,在今昔对比的格局中,表

4、现他们改造社会的理想在现实中的不断碰壁和吕纬甫的终归颓唐的。但也很明显,吕纬甫的颓唐是“活人的颓唐”,想做于中国有利的事而不能,于是成为敷敷衍衍的厌世的颓唐者,且带有向这恶社会复仇的倾向,具有鲁迅的“推翻了车再扶”的复仇心理特征③。小说的这一表现过程,正像众多分析所注意到的那样,以酒楼内外相关又隔绝的格局,从内容到结构形式都显示着与恶社会现实的对立,也是鲁迅小说结构突出的创新之处。而小说在对话过程中显示的对话者之间的共鸣和紧张,又都具有鲁迅自己思想矛盾的特征,即内涵上“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④。因此,在这一意义上,小说的这一对话格局正

5、是“作者安排的一次内心独白的戏剧虚构”。它与作为小说环境和背景的现实的分隔式结构形式显示的是人际关系的“厚障壁”或“高墙”,内含了鲁迅“戏剧的看客”这一孤独者的绝对孤独的认知结构。小说首先突出的也正是孤独者与以灰暗环境为象征的社会现实和以酒客为代表的“庸众”之间的精神隔绝。正是在这一对立的层次上建立的封闭式对话舞台,在形式上创造了孤独者精神呈现的间离空间,以内含的与环境的对比关系,凸显了对话者共同的孤独者身份,形成了对话者之间的共鸣,即孤独者与现实之间的疏离、他们共同的游子乡情和故乡客子—漂泊者的精神创伤,及他们的现实挫败感,从而比《故乡》结构更具鲁迅精

6、神结构的形式性。但是,小说的另一方面,即在对话中“我”与吕纬甫之间实际存在的紧张,却常常在分析中被掩盖了。就是在李欧梵精到的分析中,也被看作是一种模糊对话者之间同质性的“间离”,使反讽的实际意义即“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被淡化了,这就使“作者清理自己感情的舞台方式”—“一次内心独白的戏剧虚构”,没有得到涵义上的完整解释。实际上在鲁迅的孤独者小说系列中,即以《在酒楼上》与《孤独者》相比较就可看到,在小说重点考察人道主义或个人(性)主义的现实际遇时,总是彼此互为视点的,显示了复杂而迷人的叙述者与被叙述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使叙述者与被叙述者在共鸣中同时得到叙述以

7、显示它们的同质性,另一方面又以两者之间的紧张造成事实上的间离效果而具有叙述的反讽性,以显示它们之间的异质性。即鲁迅情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的两极性⑧。《在酒楼上》上的“我”就主要代表着个人(性)主义的视点,从而既有共鸣又形成反讽。吕纬甫的颓唐就是作为孤独者存在基础的个人(性)主义丧失的后果,正如《孤独者》中魏连受对人道主义的最终放弃而产生的“恶”的后果一样,两篇小说的反讽都是由于“两种思想”互为观照而形成的。这正显示了鲁迅“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的状况及其所造成的精神困苦的强度。应该指出,鲁迅的“个人主义”也不能主要看作是为个人的一种打算,而应主要

8、看作是价值判断上的“个性主义”,是“深沉的韧性的战斗”。正是“两种思想”实际上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