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ID:32261708

大小:1.20 M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02

201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1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1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1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1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答案】A  【解析】B仗义执言,蹙(cù)额,C再接再厉,百舸(ɡě)争流,D绿草如茵,乳臭(xiù)未干。  2、【答案】C  【解析】A“高雅、时尚、方便”不属于“功能和作用”,搭配不当。B“依据……结果”或“……结果显示”保留一个即可,句式杂糅。D“营造”缺少宾语中心语,成分残缺。  3、【答案】D  【解析】“必须”只能做状语不能做定语,因此第一空只能是“必需”。“胆固醇在小肠的吸收”只能“(控)制”不能“(制)止”,因此第二空只能是“抑制”。第三空所支配的宾语是“心血管病的发生”,中心语是“发生”,“发生”只能“防止

2、”但没法“防治”。  4、【答案】B  【解析】此题先看选项,第一空只有②③两种可能,比较之下,必然选②,排除C、D。再看第二空,只有③④两种可能,但如果填入③,则这一句内部已经前后矛盾,因此只能填④,由此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5、【答案】C  【解析】“多用对偶骈散相间”不是前述所有文学体裁的共同特点,例如“骈散相间”就不能用以形容《诗经》和唐诗等体裁。  二,文言文阅读  6、【答案】B  【解析】此处“竟”应该是表示结果的副词“终于”“最终”“终究”,而并不表示出乎意料,因此不可能是“竟然”。  7、【答案】D  【解析】A两个“舍”都是动词“收容”“安

3、置”的意思。B两个“然”都是转折连词“然而”“但是”。C两个“为”都是表被动的介词“被”。D前“以”是表反问的“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何以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呢”的意思,后“以”表修饰。尽管前“以”不好翻译,但后“以”用法比较明确,用代入比较法即可知道两“以”不同。  8、【答案】D  【解析】“寄其里人家”译为“寄送给景淳家”有误。从下文可知,李疑是写信让范景淳的两个儿子来取包裹的,因此之前肯定没有寄送包裹的事情。此处的“寄”是“寄存”的意思,“其里人家”指的是李疑的邻居家。  9、【答案】C  【解析】文中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

4、不是“此人不知感恩”。  三,诗词鉴赏、断句、默写  10、  ①【答案】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答案】DE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

5、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答案】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12、【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

6、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解析】上下文意思并不难懂,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除之未必已也”的也字断到下半句,断成“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就错了。此外并无难点。  13、【答案】  ①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风烟望五津,同是宦游人  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⑤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⑥则游者众,则至者少  四,社科文阅读  14、【答案】D  【解析】原文说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A选项中却以神单独存在为前提进行推导,因此错误;B选项

7、的“取决于”概括不当,原文只说外在环境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原文中说要防止的是阴阳失衡,阴阳此消彼长是古代阴阳学说认定的基本观念,无法防止,C选项描述不当。  15、【答案】1,从整体认识人体,强调整体的影响;2,采取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眼光;3,从外部现象观察总结生命规律  【解析】答案表述不唯一,只要能概括清楚三个段落的大意即可。注意不要超出字数。  五、散文阅读  16、【答案】AE  【解析】A选项,原文中作者说坚信千年后攀登雪山已不再艰难,并没有说人类将无高山可攀;文中并无对小说主人公生平背景的详细交代,因此E选项错误。  17、【答案】梅里雪山对

8、于作者的创作有如下三点作用:1,让作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