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第3专题渔父学案苏教版必修5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第3专题渔父学案苏教版必修5

ID:32262214

大小:8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02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第3专题渔父学案苏教版必修5_第1页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第3专题渔父学案苏教版必修5_第2页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第3专题渔父学案苏教版必修5_第3页
资源描述: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第3专题渔父学案苏教版必修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渔 父问题导学1.渔父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有何意义?2.《渔父》一文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3.从全文看,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自主探究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独思索。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将何去何从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而死。”屈原的这一结局让我们觉得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比如说去国或者隐居,就像渔父一样。文法导析绿叶扶花,烘云托月文中塑造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的强者——屈原;一个是高蹈遁世、

2、随遇而安,能与世推移的隐者——渔父。用渔父的形象来衬托屈原的形象,让屈原直接说出他心里的话语,运用这种衬托的手法,更能突出屈原形象的高大,突出他坚贞不屈的品质。技法导练导练目标请尝试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写一段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的文字。素材积淀话题集锦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绝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行自适中保持自我的节操。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立面而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

3、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矢志不移,至死不渝。渔父用水样的人生告诉我们为人要随性但不可迷失自我;屈原用山般的坚毅告诉我们要保持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管我们用哪种方式生活,也不管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铭记——保持自我、保持高洁是我们生活的准则。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中。佳作片段(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凛然正气,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能

4、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原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得如此透彻清澄。(二)“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百姓,作为士大夫的他却束手无策,于是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成为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他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江,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三)披发行吟泽畔的是屈原。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

5、原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着如屈原,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劝告呢?文本图解3答案:【问题导学】1.提示:(1)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遁世的隐者形象。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饣甫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此外,渔父又具有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

6、态。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父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2)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从而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2.提示:本文虚构了渔父和屈原的对话,实际上是屈原的自问自答,揭示了屈原内心的矛盾。社会既然如此,自己何苦那么执着呢,自己也有能力去适应它;适应它,自己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不会处在一个危险的境地里,这是一个声音。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说,自己的社会理想,自己的政治理想,还有自我人格的追求,绝不能为一时的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诱惑、压力所动摇,自己要坚持下去。这

7、两种声音,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3.提示:对比手法。文章的主旨、人物形象,主要是在对比中体现出来的。(1)两条人生道路的对比。屈原坚持入世,渔父乐在出世,其目的、态度截然相反:一个是明辨是非、高洁自奉,而且至死不渝;一个是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2)两种结果的对比。屈原积极入世、深思高举,结果却惨遭流放,行吟泽畔,痛苦万分;渔父消极避世、钓鱼江滨,反而能身心自由,鼓枻高歌,欣然自乐。这两种情景的对比、诱惑,若非意志特强者,恐怕难以自持,然而屈原非但能够矢志不移,而且决意以身殉国,这样,他那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

8、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崇高精神,就在层层对比中显得更加璀璨夺目。(3)在具体阐说人生态度时,也常常用对比手法。例如:“浊”与“清”、“醉”与“醒”、“身之察察”与“物之汶汶”、“皓皓之白”与“世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