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徐朝纯最新国学题库及答案

中心—徐朝纯最新国学题库及答案

ID:32266789

大小:264.50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9-02-02

中心—徐朝纯最新国学题库及答案_第1页
中心—徐朝纯最新国学题库及答案_第2页
中心—徐朝纯最新国学题库及答案_第3页
中心—徐朝纯最新国学题库及答案_第4页
中心—徐朝纯最新国学题库及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心—徐朝纯最新国学题库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重庆市中小学(中职)教师公共课《国学经典与教育》测试题一单选题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A、官府B、学校C、家庭D、社会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D)A、教育思想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D、民本思想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

2、最早出自(A)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A)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C)A、专心致志B、磨练意志C、持之以恒D、深造自得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D)A、朱熹B、孟子C、董仲舒D、孔子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C)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B

3、)中有充分反映。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1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A)教学原则A、循序渐进原则B、巩固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直观性原则1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D)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3、“第34页共34页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一句出自(C)A、《论语》B、《师说

4、》C、《学记》D、《孟子》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B)A、《学记》B、《论语》C、五经四书D、《说文解字》15、“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B)。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道而弗牵16、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A)A、是非之心B、进退之心C、悲喜之心D、善恶之心17《学记》是(C)四十九篇中的一篇。A、《大学》B、《论语》C、《礼记》D、《中庸》18、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A)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9、(C)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

5、想的概括和总结。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这个故事说明了(B)对教育的影响。A、父母B、环境C、老师D、教学方法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B)。A、义B、仁C、礼D、智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C)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B)A、不平衡性要求B、个别差异性要求C、顺序性要求D、互补性要求24、荀子以(A)

6、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B)的关系。A、经济B、政治C、军事D、文化26、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D)看作是最终目标。A、闻B、见C、知D、行27、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A)上去。

7、A、简约B、复杂C、炫耀D、文化28、(D)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第34页共34页A、孔子B、孟子C、墨子D、荀子2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A)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30、孟子以(B)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A、人性恶B、人性善C、人性无善恶D、人性有善恶31、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A)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D、教育结

8、果机会均等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C)。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33、孟子认为(A)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