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夺罪客观要件论

抢夺罪客观要件论

ID:32284849

大小:2.12 MB

页数:55页

时间:2019-02-02

抢夺罪客观要件论_第1页
抢夺罪客观要件论_第2页
抢夺罪客观要件论_第3页
抢夺罪客观要件论_第4页
抢夺罪客观要件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抢夺罪客观要件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抢夺罪客观要件论(提要)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我国刑法学界关于抢夺罪客观要件的各种观点进行了简要概述。我国刑法学界关于抢夺罪客观要件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乘人不备”和“公然夺取”是否为抢夺罪的必要要件。对此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为两要件说,该说认为“乘人不备”和“公然夺取”均为抢夺罪的构成要件,二者缺一不可;第二种观点为“乘人不备”与“公然夺取”择一说,即行为人的行为只要具备“乘人不备”和“公然夺取”中的任何一个,均符合抢夺罪的客观要件要求。第三种观点为“公然夺取”一要件说,即行为人的行为只要具备“公然夺取”即可,无段“乘人不备”;第四种观点为替代说,该说认为,“乘人不备”和“公然夺

2、取”均非抢夺罪的客观要件,抢夺罪的客观要件需另外进行概括。本文对上述几种观点进行了分析,指出:既然有些抢夺行为发生在“乘人不备”的情形下,“乘人不备”自然也是某些抢夺行为发生的条件,“乘人不备”不是所有抢夺行为的必备要件,但并不意味者不是部分抢夺行为的要件;“公然”作为抢夺行为成立的必要限制是抢夺行为和盗窃行为的区分依据;尽管将“乘人不备”和“公然”同时作为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成立抢夺的限制,确实会导致一些抢夺行为被排除在抢夺罪的认定之外,但这并不能反过来说明这两个要件应当同时取消;在“乘人不备”之时,行为人既可以“夺”——使用外力使财物的所有人或者保管人脱离对财物的控制,也可以采用“和平手段”

3、取走财物;“乘人不备”仅能反映行为人利用被害人“不备”的这种状态,并不能反映行为人取得被害人财物的行为样态特征。笔者提出:抢夺1罪的客观要件为“公然”和“致使被害人不及抗拒而当场丧失财物控制”。第二部分首先分析了我国刑法学界关于“公然”的几种观点。笔者指出:将“公然”理解为“当面”有一定局限性。将“公然”界定为针对不特定多数人的观点,也是不恰当的。笔者认为:“公然”是指行为具有“可以让被害人能够即刻认识行为性质”的特点。“公然”体现了行为人选择行为方式时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了“公然”与非“公然”的行为方式不同的主观恶性。在认定“公然”的时候,须区分“公然”与“公开”、“公然”与“当场”、

4、“公然”与“当面”等概念的异同。“公然”与“公开”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公开”与“公然”涵盖的行为人以外的人数多寡不同;在“公开”场合实施的取得财物的行为,不一定属于抢夺;“公开”一般是从行为人以外的其他人的角度来描述某一行为、状态的。而“公然”仅关注财产权受到侵犯的被害人是否对行为的发生有感受即为已足,被害人以外的其他人是否关注、是否有感受,则在所不问。“公然”与“当场”的区别体现在:第一,“当场”并不意味着“公然”。第二,如果被害人虽然能够即刻识别行为人行为的性质,但如果被害人不在事发现场的,不成立“公然”。“公然”与“当面”的区别体现在:第一,行为人取得财物的行为虽则“当面”发生

5、,如果不是采取导致被害人因不及抗拒而丧失财物控制的方式取得财物,也不成立抢夺。第二,抢夺行为的“公然”发生,抢夺罪的成立,也不全部以“当面”发生为要件。第三部分讨论了“致使被害人不及抗拒而当场丧失财物控制”。本部分首先对我国刑法学界关于“夺取”的几种观点进行了分析。针对我国刑法学界关于“夺取”作为抢夺罪客观要件的观点,笔者指出:将“夺取”作为抢夺罪的客观要件的必要要素是不确切的,在财产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对财2物的控制比较松散或者未作好防护准备的时候,抢夺行为人可以采用“和平手段”取得财物。针对我国刑法学界关于抢夺行为发生具有“突然性”的特点,笔者指出:不是所有抢夺行为的发生都有“突然性”的属性

6、。在此基础上,笔者重点分析了“致使被害人不及抗拒而丧失财物控制”。抢夺行为的客观方面的要件除“公然”外,还需在被害人“不及反抗”的情形下,行为人或者使用“不法腕力”或者使用“和平手段”取得被害人财物,也就是在被害人“不及抗拒”的情形下致使被害人丧失财物控制。“不及抗拒”是指被害人因为自身原因或者外来原因而产生对抢夺行为的认识懈怠、财物控制懈怠或者防范懈怠,或者因为自身原因或者行为人以外的他人原因而丧失抗拒能力或者自动放弃抗拒的。“不及抗拒”的具体原因包括被害人自身原因、行为人以外的他人原因和行为人原因。被害人自身原因包括:被害人自身未能认识到自己财物处于面临被侵犯的紧迫状态,而未对周围环境采

7、取足够警惕,产生了认识懈怠、财物控制懈怠、防范懈怠而致财物被夺取;被害人有时不及抗拒,是因为被害人因为其自身生理原因而丧失了抗拒能力;被害人有时不及抗拒,是因为被害人由于其心理原因而自动放弃抗拒。被害人有时“不及抗拒”是因为行为人原因,具体包括:行为人的行为导致被害人不及抗拒的情形包括行为人实施导致被害人产生懈怠的手段、行为人实施限制被害人防范能力发挥的手段、行为人实施或者利用让被害人防范能力来不及发挥或者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