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僧孺诗歌的研究

王僧孺诗歌的研究

ID:32287926

大小:3.66 MB

页数:77页

时间:2019-02-02

王僧孺诗歌的研究_第1页
王僧孺诗歌的研究_第2页
王僧孺诗歌的研究_第3页
王僧孺诗歌的研究_第4页
王僧孺诗歌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僧孺诗歌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文文摘王僧孺(公元465——522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南朝齐梁间学者、文学家、藏书家。王僧孺撰有《百家谱集抄》、《东南谱集抄》、《十八州谱》等,为南北朝时期的专门之学——谱牒之学作出突出贡献。与沈约、任防并称三大藏书家。工于诗,梁武帝曾制《春景明志诗》,敕在朝之人沈约以下同作,武帝以王僧孺诗为工。王僧孺的创作时间大致处于“永明体”兴起时、大同诗风转变之前,虽由齐入梁,诗风仍承袭齐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体现出永明新体诗的特点。王僧孺创作大量咏女性诗,但此类诗与“宫体诗”不完全一样,他很少描写女性容貌、体态等,而重情感抒发,其中寄托了王僧孺自己的思

2、想感情。其诗歌不仅内容较宽泛,风格也呈现多样化。由于王僧孺特殊的人生经历,复杂的思想和独特的人格,使其诗在当时有一定特色。本文从王僧孺生平经历入手,结合其思想人格,交友境遇,对其诗歌的内涵、风格、艺术技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包括绪论、正文五章、附录。绪论部分首先简单阐述了王僧孺诗歌的基本情况,明确论文的目的和意义。其次介绍目前关于王僧孺诗歌的研究现状,并对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综述,最后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一章:王僧孺的生平与思想。这一章的内容,前人很少涉及。本章又分王僧孺生平、思想与人格、交友考、学识与著述考四节。探究形

3、成其诗歌内涵、诗歌风格的客观原因。王僧孺幼年丧父,家道中落,生活贫苦,这使他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并了解社会现实。坎坷的经历和正直、无私的人格,形成了他不同于其他官吏的吏风,使他敢于揭露社会现实。其心中的怨愤不平之气,使其诗中有种挺拔的力量。王僧孺既有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也有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因而,其作品中有立志报国的理想抱负,也有淡泊平和的闲情逸致。学识的渊博和藏书的丰富,为其隶事用典提供了方便。交友广泛,且重情重义,其赠答怀人之作感情真挚、深沉。第二章:王僧孺诗歌的思想内容。前人往往只注意其咏女性诗和边塞、游侠诗。王僧孺诗歌的思想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有五个

4、方面。其一,边塞、游侠诗,现存《白马篇》、《古意诗》两首。表现其渴望及时立功,有所作为,虽然困难重重仍不甘平庸,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积极进取思想。这类慷慨激昂之诗与当时诗坛绮靡之风格格不入,但却有着浓重的忠君报恩意识。其二,咏物诗现存《朱鹭》一首。此V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诗在齐梁咏物诗中颇有特色,诗人采用拟人手法写朱鹭,生动形象,实则乃比兴寄托,借物言志,借朱鹭畏罗求识,暗寓自己的心境与情怀。其三,咏女性诗,这类诗占其现存诗歌总数约五分之二。又可分为代言体诗和非代言体诗。前者或表现女子的貌美、忠贞;或表现女子对爱人的思念和关心,皆纯情而真挚,格调健康。后

5、者或表现思妇的孤独和渴望君子来归;或描写妾妇遭遗弃后的凄苦,表现了王僧孺的同情之心,其中也寄托了他自己的感慨。其四,羁旅怀人诗,这类诗也比较多。王僧孺一度转徙频繁,饱受羁旅行役之苦。但是,此类诗与其说是对独自外出为官生活的厌倦,不如说是其作为罕有的清廉之士,面对来自异己者的压力,没有知己可以慰藉心灵而产生的孤独感,从而使他常常怀念与故乡知己的友谊。其五,赠答送别诗。赠答诗往往开篇写景,有些诗似乎全然是在描写景物,如《秋日愁居答孔主簿诗》,但是景中还是散发着淡淡的愁,景中生情。《送殷何两记室诗》则表现了王僧孺与朋友间心心相惜的深情厚谊。另外其登临抒怀诗《落日登

6、高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揭露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志向。《伤乞人诗》表现其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王僧孺也作有一些《侍宴诗》之类的应制诗。第三章:多样化的诗歌风格。本章论述王僧孺诗歌的艺术风格。首先就前人对王僧孺诗风的评价进行论辨,指出所谓“艳丽"或“博雅’’都不能准确概括王僧孺诗歌的艺术风格。史称“其文丽逸’’,后人更倾向于用“艳丽”一词评价其诗歌风格,而忽视了“逸”。“逸”用来形容诗文指一种奔放、流畅的文风。王僧孺心中有着慷慨不平之气,一以贯之,使其诗有着“逸”的风格。本文认为王僧孺诗歌呈现多样化风格,主要有高古雅怨、清隽闲淡、沉郁顿挫、幽怨婉

7、转四个方面。第四章:王僧孺诗歌的艺术技巧。作诗重“新变",是王僧孺的自觉追求。本章主要是从其五言诗的句式与节奏,炼字琢句,语言浅白却翻新出奇,用典与对仗以及景中有情等方面来论述王僧孺诗歌的艺术技巧。此皆为新体诗的显著特点,王僧孺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在翻新出奇,用典与对仗等方面尤其是王僧孺努力追求的创作倾向。第五章:王僧孺诗歌的地位与影响。王僧孺作为齐梁之际的诗人,既是永明新体诗的实践者,也是“宫体诗’’的肇始者。从齐梁诗歌的发展来看,王僧孺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王僧孺参与西邸文学集团,与永明体诗的几个代表诗人过从甚密,积极实践新体诗的创作,其诗歌

8、“多用新事,作新语”。另外,又继承了鲍照自抒不平之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