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简体版

古代汉语简体版

ID:32376472

大小:49.9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03

古代汉语简体版_第1页
古代汉语简体版_第2页
古代汉语简体版_第3页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简体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古代汉语绪言远古指的是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远古和上古时期的汉语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当时语言的主要代表是《尚书》、甲骨文、金文、《诗经》、《论语》等。第一章汉字的起源和形体变迁1.从考古的资料来看,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有两个:图画和契刻。2.小篆是秦代所造,是秦代的标准字体,也是中国文字第一次整理的成果,完成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小篆的特点:★笔画仍保持金文以来的圆笔线条,但线条匀称,字形规整。小篆的笔画粗细一致,线条圆转匀称,象形性进一步降低,而符号化程度进一步加强。  ★字的结构定型,构成成分不再像甲

2、骨文那样可以随意变动位置或方向。★合文现象完全消失,异体字也大幅度减少,一个字一般只有一种写法。3隶书于小篆改变极多,中国文字至此为一大变,而形体多不能合于六书;写法也脱去画图的形态,而成为书写式;字画方折而有点画挑法,开后来楷书的先河。隶书的特点:★用平直方正的笔画取代了圆润曲折的线条。隶书把小篆的圆润线条变成方折笔画,彻底改变了汉字的象形面貌,奠定了方块汉字的基本形状,使得汉字成为完全符号化的语素音节文字。    ★改变或混同了很多部首偏旁。4.楷书就是现在通行的字体。据传说是后汉章帝时人王次仲以隶书作楷法,去掉尾部挑法。大家以其书写方便,于是通行。5.汉字的构造

3、原则:“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但没有具体名目及内容。许慎《说文解字•叙》云: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6.汉字中形声字最多,商代甲骨文中约占20%,《说文》中占了80%。现今使用的汉字形声字占85%~90%以上。第二章古汉语的用字1.古今字的产生①今字为古字的本义而造或借用责债莫暮然燃衰蓑内纳②今字为古字的引申义而造或借用昏婚反返竟境景影见现③今字为古字的假借义而造或借用采彩牟麰师狮2.《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作者许慎,东汉著名的经学家和训诂学家。《说文》本文十四卷,是对文字的解说;又叙目一卷,阐述了作者对汉字的起源及

4、其流变的看法,关于六书的理论,以及撰作《说文》的缘由、原则、体例等。第三章汉语词汇的形式和构造1.联绵词联绵词又称“联绵字”、“连语”,由两个音节构成。★双声联绵词:参差仿佛伶俐陆离坎坷犹豫唐突匍匐踌躇倜傥★叠韵联绵词:逍遥彷徨依稀从容须臾蹉跎徘徊龙钟窈窕逶迤★双声兼叠韵联绵词:辗转缤纷缱绻优游燕婉★非双声叠韵联绵词:芙蓉玛瑙珊瑚陵迟铿锵滂沱狼狈跋扈狼藉跳踉重言联绵词:摹拟声音:坎坎所所溅溅潺潺淙淙辚辚萧萧嘤嘤关关喈喈描绘状貌:夭夭灼灼蚩蚩劳劳冉冉漠漠历历萋萋悠悠依依2.方言词流行于某个区域内,不是全民族所普遍适应、有明显地方性的词语。“侬”是六朝时期吴地方言词。古代

5、楚国的方言词把“老虎”称作“于菟”。第四章汉语词义的变异和引申3.古今词义差异的类型。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词义演变形成的同义词、由不同方言形成的同义词、由特定的社会生活形成的同义词同义词的差别:理性意义的差别。所表示的物件不同、所指事物的质料或形状不同、所表程度的轻重不同:感情色彩的差别、语法功能的差别4.常用工具书①《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尔雅》

6、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②《方言》,全称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时期扬雄所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方言著作。第五章古代汉语音韵学1.古音韵的历史分期    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称古音学。    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以陆发言《切韵》为代表,宋•陈彭年《广韵》保存了原貌,称今音学。近古时期—元明清,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古音学研究对象为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今音学是以《切韵》系列的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2.反切反切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汉字注音方法,其基本

7、原理是用两个汉字为另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3.三十字母在敦煌发现的守温韵学残卷里,有30个字母:不芳并明端透定泥知彻澄日见溪群来疑精清从审穿禅照心晓邪匣喻影4.叶(xié)韵语音随时代的更替而不断发展变化。所以古人临时改读某些字,以求押韵,就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都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比如《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其南”。南北朝人沉重《毛诗音》就在“南”字下注:“协句,宜乃林反”,说为了读起来和谐押韵,要把“南”临时改读为“乃林切”(“侵”韵)。叶韵产生于南北朝。宋代的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