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发微——释中医左肝右肺

中医理论发微——释中医左肝右肺

ID:32403372

大小:7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04

中医理论发微——释中医左肝右肺_第1页
中医理论发微——释中医左肝右肺_第2页
中医理论发微——释中医左肝右肺_第3页
中医理论发微——释中医左肝右肺_第4页
中医理论发微——释中医左肝右肺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理论发微——释中医左肝右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释中医“左肝右肺”关好学关运生中医“左肝右肺”,出自《素问•刺禁论》“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这一段,后人把“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简称为“左肝右肺”。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从生理解剖来讲,肝位于人体腹部右上侧,而肺则是分左右各一置于胸腔之中,如何能讲“左肝右肺”呢?认为不符合实际。有的甚至以此诽谤中医理论1-639。《刺禁论》是《素问》一书中第52篇文章,在此之前已讲:“凡治病刺

2、必出血”这是针刺治病有利的一面,还有其不利的一面,故《刺禁论》又论述人体禁刺的部位及误刺的不良后果。从医者学习到此,已懂得了中医的不少基础理论,再从篇题和段末的“从之有福,逆之有咎”文中,可知从医者已进入临床辨证论治阶段,故开篇就讲“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脏腑有哪些重要功能呢?《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说明心血是人生命活动的基础,各脏腑与心血的关系,是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从

3、医者要详查细审,明确气血运行规律及其生理功能。先从分析“心部于表”开始。在过去的中医书籍中,“心”一词有多种含义,有指神明之心的,有指主血之心的,有指胃脘之心的。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明确地提出了肝、肺、心、肾、脾、胃等脏腑,这就为我们确认本篇的“心”一词含义,排除了“胃脘之心”一说。本篇是讲误刺经脉,中脉流血不止,或为肿或为气泄的不良后果。由此可确定本篇中的“心”当指主血之心。明确了这一点,分析“心部于表”这句话就迎刃而解了。因血之府是脉,句中的“心”当指“心脉”,“部”当是安排布置之意;介词“于”

4、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自”;“表”辞典上作“加外衣”、“外面”、“外表”解,这里谓心脏外表之义,从“藏有要害”中可知,作者在此处给我们交代,文中讲的是“脏腑”血管的要害部位及其重要功能,故不能按体“表”理解。本句意谓:营养心脏的血脉自心脏表面分布,即是西医的心脏冠状动脉与静脉。若其脉受阻瘀滞,当病胸痹即真心痛,以通为顺。同法分析“肾治于里”。句中“肾”指“肾脏”,“治”谓“治理”、“调理”之意;“里”9是何意?《灵枢••脉度十七》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为孙。”肾如何调理经脉呢?中医认为

5、“肾主水”司开合,即肾脏调节体液代谢,能将血液中的废弃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针灸甲乙经·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曰“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也,《素问》曰:心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其义相顺。”从这里我们更清楚地知道:其制约心脏和经脉的是肾脏,肾气的控制作用。中医又讲“肾应冬”,是说肾脏是心血管系统的终末器官。本句意谓:肾主水液调节,对心及经脉有制约作用,在病理、生理上是脏腑邪浊外排的重要出路。在前半句“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中,难于理解的是“生”与“藏”、“左”与“右”这两组词。我们先看“左”

6、、“右”这一组词的含意。要知左右之含意,首先要清楚上下之含意。在《素问•五运行大论》中讲:“所谓上下者,岁主之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厥阴在上则少阴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阴右少阳……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这是讲主岁司天、在泉及其左、右间气如何来确定,即以地平面为上下分界面。以人体为参照物,过人体重心的垂线为左右之分界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

7、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六微旨大论》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那么人体上下、左右的分位在何处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中身而上名广明,广明之下,名太阴。”其注云:“《灵枢经》曰:“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分身之旨,……。”因腰有数节,何处为分界有不确定性,大概之说。《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中枢仅是一个针刺穴位,如何能为人体之分界处呢!再看这首段文章的第四句:“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

8、句中鬲为横膈,肓为膈上之薄膜;在“七节之傍”注中杨上善云:“脊有三七二十一节,肾在下七节之傍”,1-638从这“上”、“下”二字之出处中我们得知,作者在本句中,给我们讲了“鬲肓”是人体上下之天然分界面,其实是指:薄束和楔束分别传导来自同侧上半身(手)和下半身(足)的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本体感觉(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和精细触觉(如通过触摸辨别物体纹理粗细和两点距离)信息的分界面24-327,这就是中医解剖的水平面。既有人体上下之天然分界处,必然就应有人体左右之天然分界处。从“阴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