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幸福的哲学思考

教育幸福的哲学思考

ID:32426246

大小:3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04

教育幸福的哲学思考_第1页
教育幸福的哲学思考_第2页
教育幸福的哲学思考_第3页
教育幸福的哲学思考_第4页
教育幸福的哲学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幸福的哲学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育幸福的哲学思考[摘要]:作为理性的人类不能仅仅满足于生存,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思考人生,教育必须首先关注人的幸福,帮助人寻找幸福;人生是一个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趋向圆满的求索历程,教育的完善与提升须经过人的“自我否定”来完成;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追求的幸福必须在自我创造的人生历程中实现。关键词:教育幸福哲学思考6费尔巴哈曾宣称: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1]。因此可以说现实的人生就是追求幸福的人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幸福。那么人们如

2、何可以获得人生的幸福?与人生紧密联系的教育怎样帮助个人达到人生的幸福?这应是哲学界和教育界共同思考的重大人生问题之一。一、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在创造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实践中,由感受到理想目标与理想现实而得到的精神满足,而人会在追求这个目标与理想过程中得到自我愉悦和欣慰感受,是一种从理想到现实最美的道德情感体验。“幸福”是伦理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古人说:“福喜之事,皆称为幸”,“幸福,盈也。”幸福有广泛的含义,如理想、抱负、爱情、家庭、劳动成果、艺术享受以及文化修养、经历、境遇、性情、习惯、心情、爱好等都能给人带来幸福。幸福不仅仅表现为肉体快乐,更重要的

3、是理想与精神的快乐。它是人自觉行为和目的的联结,是同人生目的意义以及现实生活、理想相联结的道德标准。幸福既然是同人生目的、意义以及现实生活和理想联系最为密切的道德现象,因而也是历来各种伦理学说所注重研究和争论的重要道德范畴。幸福本身是一种精神状态和力量的体验,是生命力的表现,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人本质力量推动历史向真、善、美的目标前进,促进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幸福感是人较高境界的美的体验。在“自然向人生成”中,人不仅改造世界而且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自己认识和反映。幸福感体现于“人不仅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他们自身”[2]。人欲达幸福,必合乎理性。欲合

4、乎理性必合乎适度与“中道”。这种境界是人的行为与“道德的精神和谐”,是人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过程,是“最大限度地使人类的绝大多数得到幸福和快乐”的过程。它遵循“最大多数的最大和最大较高级的幸福”的社会道德理性原则[3]。因此,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幸福是人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所获得的个人体验“真善美”是贯穿于人一生的主题,人的一生都在追求着“真善美”,不论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现实的人无时无刻不存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中,人对幸福的追求其实就是人追求真善美的一种表现。二、教育必须首先关注人的幸福6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幸福需要教育,以育人为崇高目标的教育事业,

5、必须以人为本,首先关注人的幸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对教育事业的关注不首先着眼于人的命运和幸福上,而仅仅强调教育对国家、社会的功利性作用,就极可能本末倒置,把人当作社会发展的单纯工具,从而就会导致远离教育的真正目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4]。这迫切需要人们考虑并尊重人的幸福,针对人类追求幸福所遇到的障碍,寻找教育所应有的空间。无论是从人的本性、教育的本质出发,还是从社会的使命来看,教育都需要把幸福作为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着眼点。但目前的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幸福能力的发展。教育活动中功利化倾向严重,把人当作社会发展的工具,把教育降格到只以训练人掌握生产技能、

6、生产技术,为谋求职业做准备的层次。人不是选择和创造生活的主人,却成为被物质利益驱使的劳动者,沦为物质和机器的奴仆。教育把知识变成僵死的教条,以灌输的方式教给学生,阻碍了学生智慧的发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被挤压在以应试为基准的分数争夺上,只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只教实用的知识,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个好成绩、找份好工作,为此,学生天天忙着考取各类证书,学习各类实用技能,根本没有想过自身修养与素质的提高。教育被当作技术性工作来对待,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教育求优、求雅、求洁的信念逐渐失落。由此,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

7、够;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所从事的学科事业和所处的学术氛围十分局限;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和抑制;更为可怕的是导致学生感知幸福能力的下降而丧失幸福感。就今天的学生而言,生活几乎能够提供他们所需的一切,然而,许多人不仅不能感知自己所处的幸福情境,反而产生沉重感、负担感,缺乏幸福的感受,认为人生无意义,对生活产生厌烦、疲倦、懈怠、空虚的情感,导致悲观主义人生观。在修建“大京九”铁路时,一则报道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位记者采访边远山区的一个16岁的放羊娃时,有这样一段对话,记者问:“孩子,你为什么放羊?”放羊娃回答:“挣钱。”

8、记者问:“挣钱干什么?”放羊娃回答:“盖房子。”记者问:“盖房子干什么?”放羊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