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与梁实秋翻译之争中的

浅析鲁迅与梁实秋翻译之争中的

ID:32429779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04

浅析鲁迅与梁实秋翻译之争中的_第1页
浅析鲁迅与梁实秋翻译之争中的_第2页
浅析鲁迅与梁实秋翻译之争中的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析鲁迅与梁实秋翻译之争中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析鲁迅与梁实秋翻译之争中的“硬译”和“重译”摘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和梁实秋就翻译的性质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论战的时间之长,战辞之激烈,实属中国文史所罕见。本文从争论的两个焦点问题对此进行分析讨论。关键词:鲁迅;梁实秋;硬译;重译1.引言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梁实秋鲁迅展开了一场持续了八年之久的翻译论战。这场论战涉及了很多方面的问题,如文学作品中普遍的人性、文学的阶级性、文学的批判态度、翻译的标准等等。(刘全福,2000:56)。鲁迅的翻译原则可以概括为“直译”,“求信”和“达旨”。梁实秋在翻译原则上没有

2、明确的原则,但是他在翻译上持“中庸翻译观”。他们产生争议的原因主要是二人在翻译时的切入点和侧重点不同,以及他们所持的信仰不同。(张琳琳,2008:147).鲁迅和梁实秋关于翻译的论战始于梁实秋的《论鲁迅先生的“硬译”》一文,这篇文章发难的对象是刚刚出版的《文艺与批评》一书,而这本书是鲁迅从日译本编译的苏联卢那卡察尔斯基的文艺评论集。在此书中,鲁迅表明了他对自己翻译这本书态度,他翻译完这本书后发现很晦涩,难解之处很多,但是他觉得如果将句子拆下来再翻译的话,又会失去原来精悍的语气。于是他又说道,他只能这样硬译了,只是希望读者肯

3、硬着头皮读下去。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鲁迅与梁秋实争论的两个主要问题,即:“硬译”和“重译”。2.鲁迅和梁实秋关于“硬译”和“重译”的争论2.1“硬译”的争论在鲁迅先生编译的《文学与批评》一书之后,梁实秋马上就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了《论鲁迅先生的“硬译”》,批评鲁迅先生的文风。梁实秋说道,鲁迅先生写作小说及杂谈时,文笔简练流利,没有人能说他的文笔不济,可是译笔不敢恭维,又说鲁迅前些年翻译的文字,如《苦闷的象征》,原文还不至于让读者看不懂,但是译文却转变风格了,文句极端难懂,句法稀奇古怪,离“死译”不远了。(杨玉玲,2006:88

4、).梁实秋认为让读者硬着头皮读完死硬的文字,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梁实秋认为坏的翻译包含下列几个条件:(一)与原文意思不符。(二)未能传达出原文的强悍的语气。(三)令人看不懂。三条有其一,便不是好翻译,若三者具备,便是最坏的翻译。(严晓江,2007:123).梁实秋还总结说,“曲译”诚然要不得,“硬译”、“死译”之风也不可长。其实,“硬译”这一概念对于鲁迅和梁实秋来说具有不同含义。鲁迅将自己的翻译称作是“硬译”,是“直译”的代替说法。鲁迅指出:现在来了许多“外国文”,而许多句子需要也需要新造,也可以说是硬造,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更

5、好的保留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因此,鲁迅先生的“硬译”是为了是文章更忠实于原文,也就是说对原文的“信”。(刘全福,2000:56).对于他后来提出的“宁信而不顺”一语是针对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不顺”并不是鲁迅先生所追求的,而是因为在翻译中很难实现既能顺又能信,所以鲁迅先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信”。(杨玉玲,2006:89).2.2“重译”的争论重译现象是鲁迅和梁实秋翻译论战的另个焦点,这焦点主要集中在重译的成因、性质以及重译是否可取两个方面的问题上。(刘全福,2000:59).鲁迅曾重译许多日译的文章,但是梁实秋认

6、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梁实秋认为,重泽终究是不太好的,尤其是重译那些富有文学意味的作品,本来译者的译笔无论如何的灵活巧妙,译出来的东西和原文相比,总像是搀了水或透了气的酒一般,味道多少变了,若是重译,与原作隔了一层,当然气味就容易变得更厉害些;实在而言,也没有重泽的必要,国内精通希腊文的人大概不多,懂俄文法文的人不见得很少,所以还是研究英文的人多译出几部英文著作较为有益些。(刘全福,2000:59)。对于梁实秋的批评,鲁迅当时没有立即回应,直到1930年3月,鲁迅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文文末才提到自己之所以重译是

7、因为国内并无直接的译本。后鲁迅又发表了《论重译》,陈述了他的原因:一是重译比直接译容易。首先,“原文的能令译者自惭不及,怕敢动笔的好处,先由原译者消去若干部分了。”其次,原著难解之处,忠实的译者会有注解,可以省却重译者许多精力。再者,重译有数种译本可供参考,这对译者是既方便的,直接译则不然。二是目前国内尚无直接的译本,姑且“空地里称雄”这是鲁迅重译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对于重译可能损失原作的精彩,鲁迅也有清醒的认识。但鲁迅又认为,如果大家都等着,不敢动笔,不肯重译,那么中国也就“难有上至希罗,下至现代的文学名著的译本了。…

8、…这是何等可怜的眼界。”(杨玉玲,2006:90)。虽然梁实秋反对重译,但是他也曾重译过别人的作品的,由此可见,重译并不是完全不可取的,现在的中国翻译界就是应该多啊发展,多去吸收一些其他文化,只是在重译的过程中还是要遵循翻译的原则即信、达、雅。3.结语鲁迅和梁实秋这场长达八年的翻译论战影响深远,他们的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