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笃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ID:32433462

大小:3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04

笃文化的继承与发扬_第1页
笃文化的继承与发扬_第2页
笃文化的继承与发扬_第3页
笃文化的继承与发扬_第4页
笃文化的继承与发扬_第5页
资源描述:

《笃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笃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笃信实验学校中学一级教师焦小春笃,其本义,《说文》曰:“笃,马行顿迟也。”《尔雅》称:“笃,困也。”《释诂》曰:“笃,固也。”而东吴陆玑《疏》统而论之:“物厚者牢固。純也。”孔子学说则把它上升至精神状态,如:“笃是与,君子者乎?”、“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研究这个“笃”字,我们不难发现“笃”实在是中国古人一个最高的境界——厚重博物、宽厚兼仁、厚爱慈祥、功高德厚、敦厚诚挚、厚德载物。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

2、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不是指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当我们把“笃”和“文化”结合在一起时,就是让“固”和“纯”在儒家经典中找到最好的归宿,并在现实生活中演变出艰苦奋斗、团结博爱、兼容并蓄、奋发图强的一种精神实质,演变成一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归而言之,就是厚(宽厚)、实(笃实)二字(词),如果,我们具有了这种实质,我们必然会走向兴旺。一、笃文化的继承1、可继承的依据,笃公刘——笃文化。笃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文化形式,我们的祖先后稷以“生文化”出发,为我们

3、成为农业大国奠定了基础,而公刘就是以笃文化开辟了周王朝的一片疆土。《诗经·公刘》第六章《大雅-生民之什-公刘》记载,“笃公刘”中叙述了周祖先公刘带领周氏族以及归顺者由邰迁豳的经过。汉民族的远祖在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前就演绎过这种“笃文化”的蕴意,当公刘带领那些从已经衰落的部落迁移到“岐”地时,他找到了让周文化最后崛起的根据地,当他把些“归顺”来到部落民众整合起来,他“艰苦卓绝,带领部众造田垦荒,丰收的稻子堆积,谷子囤滿粮仓。”他“打起行囊装满干粮,装备精良士气昂扬,驾驶战车驱逐蛮狄,光被四方”他让“这辽阔的平原,如此富庶、如此繁荣

4、,河渠流畅、道路通达。”历史给了他一个最简捷的评价那就是“笃”——“笃公刘”,他用踏踏实实地工作、全心全意地服务、一心一意地追求,让一个部落复兴、一个民族复兴。我们以此找到了“笃”的文化依据。2、不同的层次,但我们却走上相同的路1)铁人精神的种子。石油人流淌着铁人的血。当几十年前那群汉子从玉门到大庆时,风沙的粗犷让所有人都成了具有丰富感情的飘动的旗帜。当人们把一面旗子插到大庆那块荒芜得似乎只剩下黄沙的土地上时,那一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那一幕幕人挑肩扛战天斗地的场面,在奋斗中汇集成铁人的精神。他们要摆

5、脱一顶帽子——那顶“贫油国”的帽子,用战天斗地的精神,抒发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豪情。于是,这种精神和豪情就汇成一道鲜红的血液,一道在笃公刘身上也流淌过的血液,流入石油人的血管里,也流入我们这些曾经以石油人自豪的人血管里。尽管我们现在已经离开了那条战线,但种子已经种下,也让我们在开放出了血色的花。2)三老四严是一条河。公刘之所以谓“笃”,《诗·唐风·椒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诗·大雅·大明》:“长子维行,笃生武王。”《老子·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先进》:“论笃

6、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礼记·中庸》:“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孟子·梁惠王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荀子·修身》:“笃志而体,君子也。”《吕氏春秋·孝行》:“朋友不笃,非孝也。”《史记·五帝纪》:“尧九男,皆益笃。”“笃”,即忠实笃厚之意。这就是笃文化这条河的真正源头。“三老四严”是条河,从上一辈身上漫过,浸透了我们的灵魂。“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

7、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这一作风最后成了石油人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科学求实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们在这条河中浸泡过的人们,正孕育着这种作风的种子,才让我们一次一次迎难而上,取得佳绩。如此看来,我们有力继承笃文化的先天依据。3)公刘的精神标杆。每当我们把一个学校与公刘的一个部落和一个民族相提并论时,当然是让人汗颜不止。但精神的标杆,却让我们有了奋斗的方向。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我们应该是不同层次上,走过了一条相同的路。我们学校也曾经有过迁移“归顺”的过程。想当年,也是一个在迁移、合并、在迁移中生存

8、下来的“部落”——从沙坪到两路,再从云台、沙坪到渝北,最后又从石油子弟校到笃信实验学校,就像一个部落的迁移一样,其间我们送走过我们的老师,也“归顺”其他“部落”的干将。就这样我们从今有400多名学生的破败学校,经过近年的打拼,终于有了今天1500多名学生的学校。从表面上看这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