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浅分析下歼20的隐身特性

粗浅分析下歼20的隐身特性

ID:32433642

大小:3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04

粗浅分析下歼20的隐身特性_第1页
粗浅分析下歼20的隐身特性_第2页
粗浅分析下歼20的隐身特性_第3页
粗浅分析下歼20的隐身特性_第4页
粗浅分析下歼20的隐身特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粗浅分析下歼20的隐身特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粗浅分析下黑丝的隐身特性-作者:鬼方粗浅分析下黑丝的隐身特性-作者:鬼方粗浅分析下黑丝的隐身特性-作者:鬼方啃了几个鸭下巴,着LP哄咱家小公主去睡觉,本风总算有点时间来叽歪一下最近十分火爆的黑丝了。还是老本行,电磁和信号处理的东西当年嚼了个半熟,勉强YY一下还是可以的,试着从公开的照片分析下黑丝的隐身特性。言归正传。目前精确计算飞行器这样的复杂物体的准确RCS仍然还有很多问题,一方面只能通过不同场景下不同理论和方程去逼近和模拟估算,一方面要通过大量实际测量来修正参数和弥补理论缺陷,或者换一个说法,目前来

2、说任何一架经过我们较为熟知的外型隐身规则设计出来的飞机单论外形的RCS可以说都是不可准确计算的,但是通过大量实测后积累经验建模可以得到一些推算和优化模型,可以估个八九不离十,至少量级上不会差太远。这还要考虑飞机的一些金属结构件比如机身承力框和机翼结构件等对经过多次反、散射后的N次波的后向散射和绕射之类的,情况就更复杂一点,不过这部分散射值在应用敷设或夹带吸波材料的复合材料结构件后能够得到有效抑制。此外还有一些主动有源隐身措施比如等离子手段等也没法直观看得出来,本文也不予讨论,对隐身效果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传

3、统的外形无源隐身方面,一些电子对抗天线啥的还可以勉强看得出来,可以简单分析下,这也是作为军迷仅仅看到外型特征唯一能YY的。既然已经说了不可精确计算,那么最好的YY办法就是从外型表征来对比同类的F-22、F-35,从而估出不同方位上看黑丝的隐身效果,RCS量级上应该是可比的。在分析前有几个前提再简要提一下,对我们明确评估的标准有个数:1、首先就是黑丝出在F-2235之后近20年,在有明确的参考对象和研究方向基础上很多技术手段已经研究和验证得比较成熟,土鳖的基本要求很明显是空优上要能正面对抗F-22,压制

4、F-35,隐身效果上自然不能比22有跨量级的差别;2、其次隐身效果评估方面记住几个常用参考值:RCS缩减到1/10、1/100、1/1000、1/10000分别对应回波信号强度降低10dB、20dB、30dB、40dB,对应同一入射源雷达来说探测距离分别减少到56%、32%、18%和10%(假定雷达完全可分辨的情况);3、对空优战斗机而言前向水平方位+-30度角和垂直方位+20~-40度角是强威胁区域,隐身的效果主要针对前向的这部分回波来进行优化。当然从先敌发现、先敌进攻和快速脱离这样的理想接站模式来说

5、,大机动调整姿态以及暴露尾部概率也不小,必须兼顾飞机侧面、底部和尾部入射场的RCS效果。4、最后,从对RCS的贡献来看重点看四类散射情况:前沿镜面反射、后沿散射、行波和爬行波反射、空腔效应,至于一些如尖端绕射之类的通过在尖端部位敷设吸波材料可以较好抑制本来就不大的反向散射副瓣,对RCS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说说对黑丝的一些外形隐身的推测分析。一、黑丝迎头RCS分析对战机迎头RCS影响最大的几个源头一般是进气道凹腔效应、机头内的平面雷达阵列、座舱凹腔效应,包括舱盖前后缘缝隙,机翼和进气道唇口等前沿反射面,

6、另一方面机翼平直后沿对相对入射角大于0度的垂直极化波也有较强反射,机身和机翼的平直后沿对机表行波也构成后向散射。黑丝正面看比F-22投影略小,正面无直接镜像反射面;机翼和鸭翼前沿大倾角后掠,各类前后沿包括口盖切角和锯齿边缘反射角都与主翼前沿角一致,确保这部分对水平极化的反射回波散到主要威胁区以外的几个有限方向,主翼后沿的翼尖切角和前反角与22情况类似,角度和裁剪不大,在对垂直极化波的反射和表面行波反射的处理效果上与舵效和气动间作了个平衡,隐身效果不如YF-23,但机动性更有利。舱盖前后沿有类似22那样的

7、锯齿化转移散射角处理,机表前后基本都是连续大曲面变化,边沿有连续棱线,上下底比较平坦,基本无尖锐突起,开口盖不多,表面铆钉和开口边缘处理从目前的几个大图看处理得很好(当然,那层蓝黑色涂料也掩盖了很多细节),缝隙处理从暴露的一些地方来看与22类似,包括有些地方用导电胶布掩盖这种手段都差不多,发动机尾端机身蒙皮也按照两级锯齿化设计(机身蒙皮和银菊尾喷口间有间隙,不会传递表面行波,不过目前的银菊尾部口设计有些问题,这个后面再讨论)。黑丝机身较长,大家都知道入射场中被照射物体长度远大于波长时,物理谐振是没有了,

8、后向散射接近光学规律趋于常数,因此机身长度对RCS没有明显影响,反倒是机表材料导电率对行波感应和末端反向散射有很大影响,对比机型表面材料导电率基本一致的话,隐身效果都不会相差到多大。从总的方面看黑丝外形设计商对机表散射、爬行波绕射和行波反射等控制还是比较好的。一些比较常用的隐身手段,设计细致点多测试验证大家水平都差不多。金属镀膜整体舱盖对座舱的凹腔隐身效果应该与22一样,但黑丝对进气道凹腔效应这个最大的正向散射源的抑制明显比22好些,与3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