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版】潼关最新PPT.pptx

【5A版】潼关最新PPT.pptx

ID:32456997

大小:738.38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9-02-05

【5A版】潼关最新PPT.pptx_第1页
【5A版】潼关最新PPT.pptx_第2页
【5A版】潼关最新PPT.pptx_第3页
【5A版】潼关最新PPT.pptx_第4页
【5A版】潼关最新PPT.pptx_第5页
资源描述:

《【5A版】潼关最新PPT.ppt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外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诵读背默。2.了解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了解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3.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重点)4.理解诗歌内容,学会赏析古诗。(难点)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曲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翻译(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

2、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潼关吏(杜甫)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一、知人论世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

3、,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一、知人论世创作背景:这首七言绝句写于公元1882年。当时,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升任清朝甘肃省巩、秦、阶道道台,加封二品官衔,辖三府十余县,谭嗣同在湖南应试,名落孙山,于是,第二次去父亲任所。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

4、壮丽风采,故作此诗。谭嗣同的生平经历论世《潼关》写作背景知人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诗歌赏析三步走:一、读——字音、字义、节奏二、品——语言、意象、形象三、悟——主旨、感情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翻译: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从古至今,高天上的白云就一直簇拥着

5、这座城关,秋风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入这滚滚云涛中。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奔腾而来的黄河在这里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诗歌赏析三步走:一、读——字音、字义、节奏二、品——语言、意象、形象三、悟——主旨、感情终古高云簇此城诗一开篇,作者首先向我们描述了一幅“白云潼关图”,千山万壑之中,远远望去,一座关城要塞飞踞半山腰间,清肃无声,闲云悠荡。“终古”说明了关塞历史的悠久,“高云”烘托出关城地势的险要,不直写关城

6、高险,而以“高云”烘托,的确独具匠心。作者开篇紧扣诗题,突现描述对象的主要特征,为下面诗文内容的展开留下无限空间,一个“簇”宇,以动写静,让人自然想到白云朵朵、簇拥高城的奇景。终古高云簇此城起句就气势磅礴,像异峰突起,令人神往。潼关城孤悬在崇山峻岭之中,如果正面去写它的高度,那就太实太板,容易流于平庸;诗人用侧笔去写它被云所包围,不言高而高度自见矣。这种句法,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国古代诗歌常常用借喻的手法,说此喻彼,一击两鸣,耐人寻味。秋风吹散马蹄声紧承上句,交待了此次经过潼关

7、的时节。秋来万物萧索,游子于此更为敏感,见秋伤怀,乡愁旅恨,自是骚人旧套。披拣历代歌诵潼关之作,枫叶、长亭、残云、淫雨等多是常用景语,无不带有悲秋伤怀的凄楚。但谭嗣同笔下没有这些。羁旅风尘、落第愁怅,丝毫没上这位青年英雄的眉头、心头,他诗笔挥处,唯有天高云淡,气朗风清;得得马蹄,直入关城,一位豪情勃发、扬鞭催马的青年的飒爽英姿跃然纸上。秋风吹散马蹄声南宋末年的诗人汪元量也曾写过一首《潼关》诗,首联道:“蔽日乌云拔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乌云蔽日,秋光暗淡,苍茫暮色中,勒马前行,真是步履维艰。两位诗人,在同一个季节,经过同一个地方,而由诗

8、中透出的情绪却有天壤之别。次句浑脱自然,而豪气充盈。它显示一个空旷廖廓的境界,使人想见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而峭然兀然的神情。马在石山上行走,蹄声的的,是最富有音乐感、节奏感的。河流大野犹嫌束此句最有气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