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思考

对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思考

ID:32469479

大小:365.4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06

对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思考_第1页
对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思考_第2页
对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思考_第3页
对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思考_第4页
对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40I]科技创新促进跨越发展⋯l2006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文集台与课件开发,以及数字农业的相关研究等。参考文献[1]黄志文.论现阶段农村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增)[2]黄志文.论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政府行为的作用.农业科技管理,1997(6)作者简介黄志文,男,1949年生,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撰写、编辑出版和参与编辑出版《电子商务基础概论》《信息伦理论纲》《中国总工程师指南》等著作4部,发表论文50多篇,

2、取得科研成果lo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成果奖三等奖l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信息化。对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思考徐庆国黄丰(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摘要本文阐述了新型农民培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总结了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成就;提出了新型农民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建议。关键词新型农民培养新农村建议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有新型农民。农民是主体,必须首先培养出千百万觉悟高、有文化、

3、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1新型农民培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1.1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新型农民的培养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提高亿万农民的科技文化综合素质、劳动生产技能和创业能力,不仅可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即实现“人的现代化”,更是直接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就业的必然选择。据统计,我国农村目前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而且,我

4、国农村每年还有600多万中小学毕业生不能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成为新增农村劳动力。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现有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l%,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特别是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绝大多数未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这些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不仅增加了就业压力,而且也给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提新农村妄1241高,影响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2是提高农业综合生,声能力,增加农民

5、收入的重要保障新型农民培训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落后,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把农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和保障。经过培训后的新型农民,大多可成为新农村农业生产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骨干,如果成为外出打工者则可较快成为领头人。这样,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及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开发效益,又可以拓展农民就业增收门路,从而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据有关调查显示,农民的收入水平与

6、其科技文化素质呈明显的正相关。对200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320多个县的22000多户农民调研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高的群体也是收入高的群体。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倾向于农村本地非农就业,其次才是外出就业,最后是本地务农。并且教育水平增加1年,农民找到工作的机会增加1.5%一3.2%。1.3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高速发展,已进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新阶段。随着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和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的农产品因结构

7、性过剩、农业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而缺乏国际竞争力,农产品质量及污染问题更加明显。而世贸组织“绿箱”政策中对新型农民培训具有很大支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规则,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建设中国的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而和谐村镇建设第一位的则是培养亿万新型农民。我们必须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突破口,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将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确保实现社会公正和公平,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农村社

8、会转型,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2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现状2.1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途径与特点当前,对新型农民的培养除国家已明确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外,主要有农业部等6个部于2004年启动、共同组织实施的阳光工程;由财政部、农业部与团中央联合于1999开始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各级地方政府依据1999年《农业技术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