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顺针砭佛法人间性的蜕变

论印顺针砭佛法人间性的蜕变

ID:32476167

大小:2.32 M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07

论印顺针砭佛法人间性的蜕变_第1页
论印顺针砭佛法人间性的蜕变_第2页
论印顺针砭佛法人间性的蜕变_第3页
论印顺针砭佛法人间性的蜕变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印顺针砭佛法人间性的蜕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江西社会科学江西社会科学2011.12011.1JIANGXISOCIALSCIENCES论印顺针砭佛法人间性的蜕变■欧阳镇印顺从探究印度佛教的视野,深刻地揭示佛法人间性丧失的真面目:一方面是大乘佛教的神化、俗化现象出现;另一方面是佛法与现实佛教界存在着距离。印顺还从多角度剖析二者形成的深层原因,并从现实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进而着重强调要从佛法演变中把握佛法特质的意义。[关键词]佛法;人间性;印顺[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1)01-0062-04欧

2、阳镇(1965—),男,哲学博士,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佛学。(江西南昌330077)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院级课题项目“印顺人间佛教研究”(项目编号:0906)的阶段性成果。印顺(1906—2005)是当代中国著名的佛教思想家,教万物有灵论的改装)的佛法,不能蒙蔽我的理智,决早年追随太虚大师,受其影响可谓深远。他曾说过:“太定要通过人间的佛教史实而加以抉择。……确认佛法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对我有重大的启发性。”可以说,印的衰落,与演化中的神化、俗化有关,那么应从

3、传统束顺的佛学思想的启蒙,探求大乘佛法的真义方向确立,缚、神秘催眠状态中,振作起来,为纯正的佛法而努都是承续了太虚的佛学思想。但印顺不是完全按照太虚力!”[3](P54-55)这种神化、俗化的现象,主要是指大乘佛佛学思想的发展理念走下去,而是另辟蹊径,开拓出自教中为适应众生而出现的种种方便。这些方便融摄进己的一片新领域。与太虚宗本于中国佛教不同,印顺是大乘佛教,一方面导致佛法人间性的缺乏,“大乘佛教立足于印度佛教的探究。他之所以要立足于印度佛教,中,释迦被升到天国的色究竟天,抽象的唯心的德性扩是因为他经

4、过“出家来八年的修学,知道为中国文化所展,缺乏了人间佛教的亲切性,也就缺乏了道德的感化歪曲的固然不少,而佛法的渐失本真,在印度由来已久,力。这不能成为一般的归信对象。”[3](P243)佛被天化,佛而且越来越严重。所以不能不将心力,放在印度佛教的出人间的现实感也就随之消失了。另一方面,它还导致探究上”[1](P13)。他要确定印度经论本义,并探求其思想的佛法真实性的丧失,“末了,大乘佛教的人类德行,逐渐演化。他希望中国佛教能脱落神化,回到现实的人间,由被遗忘,仅剩了神鬼群像的遗骸,与饮食男女的物欲。此他

5、对佛法人间性的蜕变进行了无情的揭示。佛教是这样的从进展而到达衰落了。”[3](P243)佛法内容一的被神化,导致纯正佛法的究竟义的丧失。印顺认为,佛法的衰落与其演化中的神化、俗化有大乘佛教的神化、俗化的现象出现,其原因相当复关。“佛教的衰落,从印度到中国,不只是人的低落,也杂,既有自身的,也有外部的。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以下是法的神化、俗化。”[2](P254)他还指出:“泛神化(低级宗几点:一是宽容性。“大乘佛教的宽容性,在有利于大乘62JXSHKX论印顺针砭佛法人间性的蜕变流通的要求下,种种方便渐渐融

6、摄进来,终于到达天佛富等;护持佛法,如法修行等现生利益,佛教界有了结一如的境界。”[4](P65)融摄进来的内容,既有祭祀、咒术、苦坛,请神,供养,诵咒等事行,有些说不上是大乘的。”[5]行,“印度神教的三大特征──祭祀、咒术、苦行,大乘中(P428)这里佛教只是吸收结坛、请神、供养、诵咒等行事,自都显著融摄着”[4](P155);又有鬼畜等,“印度神教的胎藏思身无任何变化。异化是指佛教固有的思想受其他思想的想,这样的与(地居)天神(鬼畜)相关联,不断的融摄在影响从而发生了改变。如“超神的佛教、慈悲的佛

7、教,在佛法中。”[5](P421“)这些低级的鬼、龙,转化为佛法的护持中国的迷信中,变质得近于多神教,甚至巫教了!”[9](P183)者,增多了佛教神化的内容。”[6](P91)佛教融摄这些方便本“而后佛法之化,为度亡,为事鬼,终且与鬼教、巫教、神来可以为我所用,结果却适得其反。“大乘以方便善巧,教同流。”[7](P263)佛教发生了变质,与鬼教、巫教、神教合融摄咒术,以佛法净化它;由于佛弟子的久而忘本,佛教流。总之,佛教的异化也是佛教俗化神化的温床。化神教,结果反被神教化了。”[4](P155)二是适

8、应性。这是大为了避免佛法的衰落,振兴和弘扬纯正佛法,印顺乘佛教的显著特征。因为大乘佛教的宗旨就是为适应度希望中国佛教能脱落神化,回到现实的人间。他曾慨叹化众生的。一方面是为适应环境,“为了适应于印度神化道:“老实说,佛法注重实际,宁可无佛教之名,有佛教之极深的环境,佛教就更摄取婆罗门教的方便,发展到天实,却不愿见有神化的佛教!”[10](P93)这是他发自肺腑之菩萨去。”[4](P127)另一方面是为避免冲突,“佛法普及到一言,同时也说明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