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文】微地震监测技术在低渗透油田生产开发中的最新应用.ppt

【7A文】微地震监测技术在低渗透油田生产开发中的最新应用.ppt

ID:32502879

大小:1.64 MB

页数:58页

时间:2019-02-09

【7A文】微地震监测技术在低渗透油田生产开发中的最新应用.ppt_第1页
【7A文】微地震监测技术在低渗透油田生产开发中的最新应用.ppt_第2页
【7A文】微地震监测技术在低渗透油田生产开发中的最新应用.ppt_第3页
【7A文】微地震监测技术在低渗透油田生产开发中的最新应用.ppt_第4页
【7A文】微地震监测技术在低渗透油田生产开发中的最新应用.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7A文】微地震监测技术在低渗透油田生产开发中的最新应用.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微地震监测技术 在低渗透油田生产开发中的 最新应用微地震监测技术是计算机及信号识别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国内外很多科研机构、生产服务单位应用这一技术服务于油田生产,并取得重要成就。我们发展、并应用该技术于国内油田的生产、开发,仅在近3年,就监测了近500口井。在油田井网调整,压裂裂缝转向,油田调、堵、压施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了施工的科学性,为油田增产、增效作出贡献。理论与技术1.1理论依据地下经常有微地震发生,压裂或注水时,地层压力升高,根据摩尔-库伦准则,压力变化区会有诱发微地震发生,记录、定位这些微地震源,其分布可以反映裂缝

2、轮廓。摩尔-库伦准则可以写为:τ=τ0+µ[(S1+S2-2P0)/2+(S1–S2)cos(2φ)/2](1)τ=(S1–S2)sin(2φ)/2(2)1.2监测技术监测使用自行研制的微地震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地面6分站,无线传输,主站记录,实时分析、显示。监测依据微地震震源特征,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微地震信号识别理论,用监测得到的微地震点的空间分布及其三视图描述人工裂缝轮廓,实时给出人工裂缝监测结果。噪音水平随深度的变化1.3信号识别信号识别是本项技术可行的关键,我们采用了13个判别标准:幅度谱,频率谱,信号段的频谱分布,包络前递增及后

3、递减特征,包络的拐点特征,导波的上述特征及各路信号的互相关特征等13个特征,编制了计算机自学习软件,根据上述13个标准,依据以往近千口井的监测数据,训练得出信号识别判据。近5年的野外监测经验表明,这些判据是可信的,监测有很好的重复性,且在很多可验证的监测中,监测结果得到验证。2.典型应用及实例我们在油田多个生产领域中,应用该技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2.1地震监测技术在井网布置与调整中的应用2003年3月9日,在吐哈油田,监测了S3-231井的人工压裂过程,监测给出人工裂缝方向(图1)。图1中,红色井位为油井,蓝色井位为水井。该井压裂

4、层位:Q1(3+4),深度2911.00-2935.20m,压裂前日产液5m3,含水80%。根据原始地应力资料,该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西38-50度,因此压裂该井,希望裂缝延伸到理想的方向来改善井网注采。压裂以后,S3-231井水淹,含水高达99%。根据人工裂缝监测成果,判断水来自S4-24井。在对S4-24井进行水控以后,S3-231井日产液28m3,含水降为75%,日增油6m3。图1.S3-231井人工裂缝方向及邻井2.2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田压裂转向中的应用2.2.1压裂转向监测实例2.2.2新裂缝延伸机制分析2.2微地震监测技术

5、在油田压裂转向中的应用2.2.1压裂转向监测实例2.2.2新裂缝延伸机制分析图2.朝75-105井第二层两次压裂裂缝走向迭加图朝75-105井二次压裂,人工裂缝方位发生了近2度的变化,为北西87.8度和北西89.7度;裂缝的高度差别也很大,近6m。图2中,左侧的图是第一次压裂的微地震监测结果;中间的图是第二次压裂的微地震监测结果;右侧的图是两次压裂的迭加图,第一次压裂获得的微地震点用红色表示,第二次压裂获得的微地震点用兰色表示。从图2可以看出,把二次观测的微地震点迭合在一起,第二次检测结果相对第一次观测结果有可以看出的左旋趋势。仔细观测

6、图2,二者在细节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是同一控制条件下的裂缝转向;这表明,该层的二次压裂出现了可以观测得到的人工裂缝转向,由于转向角度很小,约束转回原来的方向的力也很小,新裂缝保持直线延伸。该层第一次压裂的的井口峰值压力是26MPa,排量2m3/min;第二次压裂的的井口峰值压力是39MPa,排量2.5m3/min。图3.朝46-126井第一层两次压裂裂缝走向迭加图图3是朝46-126井的压裂转向观测结果。图3中,左侧的图是第一次压裂的微地震监测结果;中间的图是第二次压裂的微地震监测结果;右侧的图是两次压裂的迭加图,第一次压裂获得的微地震点

7、用红色表示,第二次压裂获得的微地震点用兰色表示。从图3可以看出,二次压裂,人工裂缝方位有近20度的变化,为北东49.0度和北东71.3度;仔细观测图3,可以看出,第二次压裂,东翼近井人工裂缝近东西向,东西向裂缝长度近50米,然后左旋转向第一次压裂裂缝的方向,出现明显的典型裂缝转向过程。从图3还可以看出,把二次观测的微地震点迭合在一起,第二次检测结果相对第一次观测结果,不仅东翼初裂缝不重合,转向后的裂缝也不重合,后者有明显的裂缝转向过程,转向后的裂缝与第一次压裂形成的裂缝走向大体一致。二者的裂缝高度差近2米。该机制表明,压裂形成同一因素控

8、制下的新裂缝,如果与原来的裂缝夹角较大,裂缝在延伸过程中将转回原来的延伸方向,但并不一定和原来的裂缝重合,这可能是转向压裂可以增产的原因。该层第一次压裂的的井口峰值压力是22MPa,排量2.0m3/min;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